刘晓波事件 西方沉默惹反思 学者:人权牌不再 失道德高地倾向政经合作(组图)

发布 : 2017-7-2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逝世后,西方民间不乏悼念声音,但各国政府被诟病未能有效施压。图为美国首都华盛顿周一(17日)有民众为刘晓波举行悼念仪式。(法新社)



美国前总统卡特任内开始抬头的西方人权外交,如今已见颓势,分析认为一来是世界格局已变,西方影响力减,二来是西方在反恐等其身不正。图为卡特夫妇上周在公开活动亮相。(路透社)


【明报专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上周去世后,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赖斯-安德森除了指摘中国要负上重大责任外,也批评国际社会沉默,引起西方舆论反思。有学者向本报称,西方弃打「人权牌」一大原因是中国国力转强,西方倾向追求短期的经济和政治合作利益。有长期观察环球人权状况的人权组织则认为,西方在人权事务上的沉默更是整体趋势,背后涉及西方影响力下降及道德高地不再的现实。

明报记者 周宏量

挪威诺贝尔委员会主席赖斯-安德森(Berit Reiss-Andersen)在悼念声明批评,国际社会本来可以为刘晓波做得更多,但最初只是「沉默和迟疑回应」,令人质疑「自由世界的代表」不太愿意为民主和人权挺身而出。《纽约时报》著名记者纪思道(Nicholas Kristoff)撰文批评,刘晓波之死不但体现出中国的压迫,亦突显「西方领袖的懦弱」。

原本在囚的刘晓波上月底突传出肝癌末期保外就医,美国和德国直至不足两周前才派出医生协助抢救,德国总理默克尔本月10日才开腔促北京按刘的意愿让他出国接受治疗。美国总统特朗普则直到他在上周四(13日)死后,才有简短声明,表示「非常伤心」,并赞扬他奉献一生于追求民主和自由,然而同日较早前,他访法期间在记者会上只字未提刘晓波,反而大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我的朋友」和「伟大领袖」。在月初G20峰会期间,他与习会面时同样不曾公开提及刘的处境。

特朗普默克尔反应未算积极

特朗普政府一向被外界批评不甚重视人权,国务卿蒂勒森5月在国务院内部讲话更明言,近届政府有时会为价值观牺牲国家利益,掀起「人权外交」面临告终的争议。不过人权监察中国部主任芮莎菲(Sophie Richardson)质疑,即使在特朗普上台前,世界各国也不见得有为中国公民社会出头,作长期而有力的外交干预。

以刘晓波为例,奥巴马政府亦未有发声。比刘早一年获和平奖的上任总统奥巴马曾承认对方比自己远更配得上这荣誉,然而其政府ý^面上未见有向北京施加压力,奥巴马去年更动用否决权,阻止国会将中国大使馆地址易名为「刘晓波广场1号」,声言此举反而无助鼓励北京尊重人权和释放政治犯。

西方影响力降 反恐监控其身不正

本身是中国问题专家的香港浸会大学政治及国际学系系主任高敬文(Jean-Pierre Cabestan)向本报称,同意赖斯-安德森的说法,但指推动中国转变成民主和平的强国,对西方而言不止是道德责任,也是长期利益所在。他质疑西方并未意识到这点,随著中国愈见强大,反而只会「继续追求短期利益和目标」,即回避人权议题,专心与现时中国政权打好经济和政治关系。他估计,除非类似六四事件之类的大事件发生,西方在人权问题上难见改辕易辙。

除此以外,这也跟西方自身问题有关。时任人权监察伦敦办公室主任波蒂厄斯(Tom Porteous)在2011年批评西方对中国非洲等地侵犯人权事件不闻不问,当中固然涉及利益考量,但他指出,西方弃打「人权牌」更是整体趋势,指当前的多极世界局面,令西方民主政府的影响力下降,而且欧美在千禧年后也有些严重的违反人权问题——例如是各种反恐措施,令其推广人权的正当性和信心也大打折扣。

(世局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