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收生政策掀风波 美种族平权争议 亚裔意外成焦点

发布 : 2017-8-1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纽约时报》上周引述司法部文件,指控特朗普政府意图控告大学平权收生政策旨在「歧视白人」,其后司法部澄清,相关案件其实是前年由64个亚裔组织联手提出,舆论焦点迅速转向于以往在平权运动中相对受忽视的亚裔美国人身上。亚裔学生入名校的难度较其他族群较高,早有研究佐证,但亚裔对平权收生政策的反应不一。有评论批评自由派的平权主张在亚裔的情况无法自圆其说,但也有评论质疑,亚裔只是被保守派搬来做模糊焦点的挡箭牌。2015年,由64个华裔、韩裔、印度裔和巴基斯坦裔的组织组成的联盟致函司法部,投诉哈佛大学等长春藤联盟院校,要求调查及中止这些知名学府在收生时使用种族配额或种族平衡的政策,但此后未见下文。直至本月初《纽时》揭发当局正延揽律师处理有关「大专院校收生中建基于种族的蓄意歧视」的案件,才重现于舆论目光。

《纽时》最初质疑,此举旨在寻求控告高等学府「歧视白人」,但司法部随即澄清,只是准备立案跟进亚裔组织的上述投诉,哈佛则重申校方没有违规。亚裔美国人是否遭到不公对待,随即成为争论焦点。不少研究早就关注「积极平权行动」(affirmative action)政策是否主要只令黑人和拉美裔受惠,反而对亚裔构成负面影响(见另稿)。对于卷入新一轮的平权运动争议,亚裔美国人对此反应不一。

有学生相信,哈佛大学的制度丰富其学习体验,文化多元有助其接触不同想法。今秋开始大学三年级生活的埃米莉·崔(Emily Choi)向《纽时》明言,自己「坚定相信」积极平权运动,她说:「哈佛的多元对我的学习非常关键,我认为如果那里不是有那么多来自不同背景的人,我不会被迫著以新的角度思考。」

也有人对自己或亲人无法入读心仪学府耿耿于怀。乔·周(Joe Zhou)曾为成绩极佳的儿子入禀控告哈佛拒收,他得知司法部计划跟进亚裔组织的投诉后向《洛杉矶时报》称:「也许现在人们终于会关注亚裔美国人争议已久的情况。」他的儿子在ACT和SAT几乎满分,GPA高达4.44,曾获选高中毕业生代表,又有在中国义教英文和网球队队长的履历,但仍缘悭哈佛,兴讼不果后现改读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

在周氏一案中支持哈佛收生政策的民权组织「亚裔美国人促进公义」(AAJC)的代表律师强调,积极平权争议「惠及每一个人」,亚裔美国人也不例外,尤其是这会帮到传统上不占优势的东南亚裔或穷困亚裔学生。

评论对此亦反应两极。埃默里大学英文系教授鲍尔莱因(Mark Bauerlein)在CNN网站撰文,直斥美国自由派无力应对积极平权运动中的亚洲人因素。他讽刺称,亚洲人因素无法套进「白人对有色人种」的设定,也无法提出黑人和拉美裔是亚洲人行为的受害者去合理化不平等的对待,「补偿昔日苛待的陈腔滥调不适用于他们(亚裔),只适用于白人」。

华裔传媒人杨致和(Jeff Yang)也在CNN网站撰文,他认为亚裔美国人理应是积极平权行动政策的朋友而非敌人,提醒正是1978年的最高法院判决(见另稿)造就亚裔的学额逐渐不再「低于(人口)比例」(underrepresented)。他批评保守派只是藉亚裔来向平权政策开刀,警告亚裔不能为自身利益而变得短视,要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保守派达到其他目标,迟早会将矛头指回亚裔。明报记者 周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