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和恐惧VS贪婪或恐惧(图)

发布 : 2017-10-2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贪婪变为恐慌,疯狂抛售会制造股灾。


【明报专讯】《巴伦周刊》(Barron's)访问耶鲁教授兼诺贝尔奖得主席勒(Robert Shiller),询问他对现在美股市场的看法,跟1987年股灾前有什么分别。

他说当年做过基金经理调查,当时的投资者跟现在一样,都觉得股市偏贵。但如用席勒教授的CAPE(Cyclically Adjusted Price Earnings Ratio)比率计算,现时标普高达31倍,在1987年10月股灾前,标普的CAPE只有15.5倍。历史上标普只有两段时间的CAPE比现时高,就是在1999年科技股爆破前的44倍,以及1929年股灾前的32.5倍。

中环资产投资行政总裁谭新强说,1987年的股灾其实一点不重要,虽然一天跌了22%,但熊市短暂,没多久股市又再回升,牛市再延续好几年。以全年计算,1987年标普升了一点,严重程度跟1929年、2000年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没法比拟。

席勒是行为经济学的开山祖师,他最新的研究范围更有趣,是他发明出来的叙述式经济学,用大数据的技术,例如计算用字,和用词含意分析等方法研究某一个时代的观点和焦点。他认为「故事」(narrative)的影响力很大,是驱使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席勒指出,这些大数据技术,早已应用在其他范畴,例如市场推销、政治选举、金融交易,但现在才用到经济学上。他没有说得很清楚,但他似乎认为早在1987年10月,社会已聚焦在股市泡沫的「故事」,才有一场股灾。

谭新强说,席勒认为现在有两个对股市有利的主要「故事」。第一个是美国总统特朗普,他是商人出身,他推行的政策有利商界。第二是很多人惧怕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抢夺他们的饭碗,所以买FAANG和其他科技股,当作一种保险,但「故事」的焦点暂时不在股市泡沫上。

此外,谭新强关注比特币的「故事」。但他承认,这个「故事」可以随时改变,很难预测股灾的来临。譬如美国联储局加息和缩表过快,可能改变社会焦点。

谭新强认为这个解释还不够完整,就算「故事」的主线不在股市泡沫,也不能解释标普的CAPE为什么可以那么高,更解释不了为什么「故事」焦点不在这里。谭新强又说,首先席勒漏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故事」,就是中国崛起,另外谭新强认为几个主要「故事」都是有关连的。

还有一点,投资者的情绪是由贪婪与恐惧主导。谭新强赞同「故事」推动「行为」的因果关系,但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某「故事」对投资者的影响,到底投资者更贪婪,还是更恐惧,然后有什么行为?

用90年代末CAPE最高的科技股泡沫为例,透过永远最准确的事后分析,当时投资者当然对web 1.0改变社会和制造企业盈利过于乐观,所以投资者追逐pet.com、AOL、盈科和光纤通讯等股票时,无疑出发点是纯粹的贪婪,没有一点恐惧,所以非常危险。当这些公司原来是赚不到钱的真相暴露出来时,「故事」就改变成这些公司的价值大幅高估,有些股票简直是废纸。一刹那,投资者就由极度贪婪变为极度恐慌,采取的行为就是疯狂抛售股票,结果就是一场轰烈的股灾。

谭新强指出,但现在的几个主要「故事」对投资者的影响很不一样。

AI和机器人当然是其中一个,部分人买相关的科技股固然是贪婪,但如席勒所说,很多人买这些科技股,其实是恐慌。这个情况就复杂很多,动机不是贪婪「或」恐惧,而是贪婪「和」恐惧并存!两股力量加起来的效果就是把股市推得更高。

中国崛起的故事也一样,一些人的反应是贪婪,会买阿里、腾讯等中国股票。其他人的反应是恐惧,有些曾尝试做空中国股票和人民币,结果被挟到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