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幼儿课本教字180个 教大出书记录本地幼稚园史(图)

发布 : 2018-7-1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专讯】现今家长为了让子女入读名校,总会安排不同的兴趣班,令孩子的时间表排得满满没喘息空间。原来上世纪50年代,小学尚未提供免费教育之时,学校已奉行精英主义,幼稚园成绩表会评价小朋友认识多少字词和活动表现,幼儿课本亦会教授近180个字,可见「赢在起跑线」概念早已根深柢固。

明报记者 刘家豪

首间幼园教穿胶花

幼儿初踏进校门,少不免会边哭边嚷著回家,家长狠下心肠送子女上学,是因为知道幼稚园是学习的起步点,但原来本港首间幼稚园,教育并非主要功能。

香港教育大学香港教育博物馆近日出版新书,记述幼稚园发展史,当中提及本港第一间幼稚园由教会组织「巴色会」(现为崇真会)于1894年成立,主要教导穷困儿童,提供「穿胶花」、「剪线头」等工业式教育,间接被视为托儿服务,让贫穷妇女外出工作,至1911年英华女学校等学校开设幼稚园,教学才较有系统。

成绩表量化学生表现

由提笔写字至认识字母和数字,幼稚园为幼儿打开知识之门。书中连结1950年代的报章报道,发现1955年教育司署重新编订《幼稚园课程》指引,其中识字范畴要求幼儿两年内要认识100个字,但翻看当时出版的教材,教授字词数量远超指引,达180个。书内又引述一张1954年的幼稚园成绩表,上列各项栏目量化学生表现,胪列学会多少首歌、参与多少种游戏、认识多少个日常字。

当年入小学竞争激烈

新书主编之一、教大香港教育博物馆馆长张树娣表示,以前幼儿入读小学竞争激烈,「因为小学学位未有6年免费教育,若要升小学,要竞争才能考进,一个竞争环境,用什么量度?就是看你成绩、写几多个字」。

书本收益拨博物馆营运

该书收录不同年代照片,其中一张1967年「瑞珍幼稚园」高班学费单,反映当时每月学费要10元,与当年工厂工人每日平均工资约11.23元相若;博物馆编著的《再做一次幼稚园生—香港幼儿教育今昔》,介绍幼稚园校舍、课堂、活动、教师发展等范畴的历史变迁,收益拨博物馆营运经费,以举办导赏团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