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看文史:高铁 再贵也要建?(图)

发布 : 2018-9-2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专讯】香港段高铁将于后天(23日)通车,港珠澳大桥亦启用在即,但持续十年的效益与成本争拗至今未息。或许以民生衡量这些基建并不物超所值,但从政府大力宣传兴建可深化与内地联系、不建就被边缘化可见,计算的远不止经济问题——正如一地两检争议从未止息,「国家」问题才是重中之重。

兴建高铁是否政治任务言人人殊,但历史上这种用以整合国家的大型基建,确与大一统息息相关。首个大一统朝代秦??o?J??即贯通各地道路建成全国规模的驰道与驿站,并统一全国的车轨,既有打通物流的作用,也明显有文化统一的意味,成为后世的经营范本。而隋及元大耗国家资源开凿大运河,除粮运需要外,更有直接统整新占有的南方之功能,令以北方为核心的政权无后顾之忧,北政治南经济的体系亦持续至今。

古代国家基建 含统一意味

以此看来,已成中国科技象徵的全国高铁纵使亏蚀仍不断扩展,甚至大兴土木形成的「中国速度」成为国人的自豪潮语,似有历史踪?可寻。更能说明的是,近年大运河成为世界遗产,千古暴君隋炀帝开始被部分人捧为「圣君」,在公在私皆无德却被开凿运河的「功绩」盖过,「国家意识」深入国人骨髓。

对港人来说这套想法不无争议,但其起源确出于实际需要。中华文明第一个全盛期周??o?J??本与大一统相反:以诸侯共主的身分打造出「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以礼法制约各阶层来达至和平,即使征伐也要诸侯的认可才能成事,成为儒家追慕的结构。不过那源于当时仍是部落社会,周灭商靠的是各个部落的支援,故战后只能分封,承认他们的势力来换取周的共主地位,这就是「民心所向」的本来面貌。

东周礼法失效 君主集权成形

到了东周,局面完全改变:天子衰微令礼法失去对社会的约束力,经济上土地私有化及商品经济蓬勃,都市兴起,不再是部落层次。

如何管理这种新环境,成为诸侯能否强盛的关键。春秋大国摸索出的方法,就是藉礼法崩坏扩大国君支配力,中央集权、地方设置直辖的郡县以加强军政效率,齐、晋、楚、秦的兴盛即得力于此。在这经验下,争战激烈的战国时代普遍实行郡县制、以功授官取代世袭制,各国管治及变法多围绕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已成大势,终由秦灭六国完成最后一块拼图。

若再向上求索,周朝以严谨礼法限制各阶层,天子却相对自由而有厉王、幽王的荒唐,说到底还是向君权上升的方向迈进,与后世大一统管治日渐森严的趋势相合,这或许是东亚的季风气候农耕社会务实求安、依仗权威及团体归属的结果。这样想来,要农耾x??明特徵渐失的香港接受国家基建这种具有大一统意味的工程,但诉诸的不是「加强联系」就是虚无的「未来效益」,争拗不?x??否理所当然?

■文化解码

基建与皇帝享乐

基建虽是国家的物流设施,在君主专政下也常成为皇帝的享乐设施,而被史家抨击——不过对后世皇帝似乎没什么警惕作用。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唐.李商隐〈隋宫〉

隋炀帝开凿多条运河的作用,除了用兵之外,最著名的就是三下江都,每次都大耗人力物力,国家负担极大,最终不同地区乘他游江南时谋反,令隋灭亡。另一知名滥用时期是清代,康熙帝六次南巡使费不高且有助改善民生,其孙乾隆帝六下江南却花了十倍银?,成为清代糜烂的中衰象徵。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 ——明.佾x??明〈鲥鱼〉

古代驿站本应禁止私用,不过每个朝代后期的官员普遍公器私用、贪污勒索,甚至本只传递国家大事的最高级速递亦往往被皇帝滥用。唐玄宗以快马运送荔枝讨杨贵妃欢心,成为杜甫、杜牧等文人的讽刺对象;明代的「鲥贡」每年由江南速递离水即死的鲥鱼至京师,清初视之为恶习而废止。

图:资料图片

文:叶雨舟 - 书呆子一名,喜欢反思中日韩历史文化的种种,希望东方社会能重拾对东方文化的认识。

[语文同乐 第3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