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与家长见不到2次(图)

发布 : 2018-10-1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水源村大学生「村官」贺明芳,在村里成立「留守儿童之家」。


【明报专讯】北京上学路上公益促进中心16日发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调查横跨华东、中南、西南、华北、西北、东北等六个地区的11,126名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在「亲子联结」的调查中,样本总数约有3,415名留守儿童,其中约有4成一年与家长见面不到2次,约2成一年与父母亲联系不超过4次。

由于城市化快速,衍生出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据民政局统计,2018年全国留守儿童共有697万馀人,其中有高达96%的人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顾。

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次数不固定,导致情绪容易受到波动。白皮书的学术执行人、北京师大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亦菲指,留守儿童不能从父母身上得到肯定与支持,但又无法完全放弃这方面的期望。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精神或行为上的依赖,都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在核心自我评价方面,留守儿童的得分随著年级增加,出现先缓慢上升,在快速下降的趋势,整体分数低于非留守儿童和半留守儿童。

白皮书发现,留守儿童在小学五年级对父亲的依赖值就降到负数,意味著留守儿童的叛逆期较快到来。李亦菲表示,正常孩童最快到小学六年级才会出现叛逆期。

白皮书分析,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导致被消极情绪挟持,愉悦状态的得分普遍低于非留守儿童,而在烦乱状态以及迷茫状态的得分则远高于非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也有针对父母的消极情绪。李亦菲指出,根据2017年调查,有超过1成的留守儿童选择说父母「已经死亡」,这数据显示出这些孩子对父母还是有怨恨。

白皮书建议,父母被孩子怨恨的不是外出,而是内心的忽视,多回家走马看花的「看看」,倒不如平常多花时间打电话回家。上学路上发起人刘新宇表示,高频率和高质量的沟通,比起若有似无的接触来的有效,「如果这个联系没做好的话,见面的效果其实不大」。

「想要消弭农村儿童的留守现象可能存在难度。」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指出,虽然目前城乡二元化结构仍无法解决,但也不能忽视留守儿童的现象,就算只是「治标」的工作也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