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环保组织「反抗灭绝」上月22日在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发起抗议活动,参加者躺在地上,用「扮死」方式呼吁关注气候变化。(法新社)

呼吁关注全球暖化的示威者上月25日在伦敦抗议,他们躺在地上互相锁住大家的手阻塞交通,警方尝试把他们带走。(法新社)

穿上红色服装、脸部涂白的关注气候变化示威者上月25日在伦敦的海德公园,参与环保组织「反抗灭绝」示威的闭幕仪式。(路透社)
敦促关注气候变化的英国环保组织「反抗灭绝」(Extinction Rebellion)上月在伦敦发起长达11天的占领运动,其间多达1130名示威者被捕,引起广泛关注。有专家接受本报访问指出,「反抗灭绝」与以往抗议气候变化的民众发起个别行动不同,胜在糅合所有抗争元素,加上传媒及大众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令今次占领运动空前成功。有论者亦认为,即使抗争未见即时效果,但亦有望改变时代精神,助推动实质改变。明报记者 陈籽颖
「反抗灭绝」去年10月创立以来曾组织多次示威,控诉政府漠视气候变化威胁,包括由在国会半裸抗议、在唐宁街前泼洒假血等,渐受注目。他们在上月15日发起占领运动,藉由非暴力公民抗命,要求政府宣布全国进入环境及气候紧急状态,在2025年前将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减至零,并成立公民大会监督政府处理气候变化问题。大批示威者自发在街头扎营,将植物甚至一艘粉红色帆船搬到街上,瘫痪滑铁卢桥等交通枢纽,部分人更用胶水将自己黏在列车与街道上。
「反抗灭绝」上月25日自愿暂停占领运动,惟其影响力仍然持续:苏格兰及威尔斯政府在占领运动完结后4天内相继宣布进入气候紧急状态,英国国会更通过宣布全国进入气候及生态紧急状态。组织其后积极与伦敦市长简世德及环境大臣高文浩等政客直接对话,又与工党旗下的草根运动政治组织「动力」(Momentum)合作。「反抗灭绝」创办人之一布莱德布鲁克(Gail Bradbrook)向路透社形容行动「只是开端」,未来或组织大规模拒绝还款行动,撼动以举债为本的金融体系,中止藉耗损地球资源来推动经济的模式。
专家:数年前未必有相同效果
专研舆论对气候变化观感的传播学专家巴拉西(Leo Barasi)接受本报电邮访问称,以往民众亦曾以占领发电厂、举行气候游行等个别行动抗争,各自带来零星回响,但今次「反抗灭绝」的占领运动连续数天以不同行动抗争,例如堵塞交通或聚集大量民众上街,令曝光率远超过往的气候示威,成功引起媒体、大众及政府关注,助促进讨论;2006年至2014年间国会未尝讨论气候示威,反观「反抗灭绝」近半年的示威已两度触发国会辩论减少温室气体的问题。新闻资料库Factiva数据亦显示,英国传媒上月提及气候变化的次数首度超越2015年12月签订《巴黎协定》的时候。巴拉西指出,现时脱欧进展暂缓,传媒亦开始将气候变化视为危机,如今次运动发生在数年前,未必做到现时的效果。
近期不少研究报告均警告地球面对迫切生态危机,例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去年10月指出,全球气温增幅最快在2030年突破较工业化前水平增温1.5℃,足以严重影响人类存活。联合国跨政府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IPBES)周二亦发表详尽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等问题,令全球百万物种面临灭绝风险,促「彻底改变」人类经济模式。
长远盼改「时代精神」推立法
年轻世代的环保行动亦唤起大众关注。美国民主党众议员奥卡西奥—科特兹今年提出「绿色新政」,连结低碳发展及工作机会、薪酬等经济公义议题,获不少民众支持。16岁瑞典少女通贝里去年8月起持续逢周五罢课,只身默站示威,呼吁各国对抗气候变化,亦引起全球多国学生响应。
《金融时报》上月便指出,富裕国家年轻人投身气候变化运动,可能意味社会已无法继续漠视气候问题恶化,对重大问题无动于中的「冷漠顶峰」已过。
「反抗灭绝」已在全球33个国家掀起类似示威,包括印度、日本等。巴拉西预期,「反抗灭绝」将获其他国家的民众仿效,惟如果未来行动只是重复今次的模式,舆论便可能将焦点会转为集中在示威造成的不便。美国环保人士麦吉本(Bill McKibben)向《金融时报》称,「反抗灭绝」虽然未能完全达到目的,但运动成功与否并不应单单视乎当前的诉求是否获满足,最重要是改变「时代精神」,即改变人们对什么是正常的看法,从而推动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