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SEN学生的挑战(图)

发布 : 2021-10-1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香港政府自1997年开始推行融合教育,让有轻微学习困难、有特别学习需要(SEN)的学生入读主流学校,学习如何融入社会之馀,也让学校其他同学、教师及家长,认识、接受和尊重个别学生的差异。然而推行逾20年,成效一直受不少质疑。

简单来说,一间学校可同时接纳不同类别的SEN学生,包括: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ADHD)、自闭症(ASD)、沟通障碍(CD)、情绪行为问题(EBD)、听觉障碍(HI)、智力障碍(ID)、肢体残疾(PD)、特殊学习障碍(SLD)和视觉障碍(VI)等,可接收的学生可以由十多至百多人不等。政策原意是希望SEN学生融合在普通学校就读,与同龄学童一起接受教育。可是在现实中,教师、社工、教育心理学家,都为了要处理这么大量和不同类型的SEN学生而疲于奔命,间接减少其他学生受照顾和支援的机会。

教师教学压力增 学生家长反应多负面

实际操作上,前线教师遇到不少挑战。他们需亲自设计和制作多元化的教材,并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让个别差异的SEN学生适应。然而,不同种类的SEN学生所需要的学习支援各异,教师在设计和调整课程时需花费大量时间,根本难以独立支援那些融合生;课室管理亦面临挑战,融合班学生因个别差异大,教师一方面要以整体为考量,另一方面又需付出更多的耐心照顾个别的融合生。部分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学生更会干扰课堂秩序,压力可想而知。

有情绪及行为问题学生 融入群体需包容

另外,普遍学生和家长虽然对SEN学生没有心存恶意,但对他们的行为仍会感到不耐烦或难接纳。例如:常常发问并打扰课堂学习,占用过多资源,在递交功课或考试上往往获得优待而令人感觉不公;一些情绪或自我控制能力弱的SEN学生,也会偶尔欺凌其他同学等。因此,普通学生或家长会对SEN学生持有较多负面的看法。

不同类别的SEN学生,会有不同的朋辈关系和群体活动。大部分校长、教师和专业人士都对听觉障碍、肢体残障及特殊学习障碍的学生的情绪表现持有正面的看法。然而对于有情绪及行为问题、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智力障碍和自闭症等学生,不少人则认为他们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学习、打扰同学,因而有较负面的看法。

上述学生在「师生关系」、「同辈关系」、「同辈互动」及「社交及情绪表现」等各方面,表现都较普通学生为低,难以与人建立和维系较持久的友谊。

笔者以往接触部分SEN学生,了解到他们的内心很空虚。他们其实很想认识和接触不同的朋友,但碍于缺乏洞察和理解别人想法的能力,在参与群体活动时与人沟通亦遇到困难,对社会规范也不敏感,有时甚至有极端的情绪表现,使到他们在现实世界里很难找到知心朋友。

我们要明白,SEN的问题并不是他们想故意产生,是他们难以控制的事情,所以更需要大家用无比的爱心和耐性去支持和体谅他们,他们才有机会去纠正和改善这些错误。其实,SEN学生只要获得合适的教导和训练,加上身边朋辈的包容、接纳和给机会作锻炼,他们的社交能力一样可以提升,最终SEN学生也能与我们愉快、和平地共处。

文:伍国光(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助理主任干事)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重视个人身心发展,以及健康的亲子和家庭关系。青年会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传、康乐体育等发展,僚媎「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