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物:在外物里找到自己──王小妮〈一块布的背叛〉(图)

发布 : 2023-3-2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图:brizmaker@iStockphoto)


【明报专讯】口罩令解除接近一个月,我们渐渐在校园里重见阔别多时的面孔,却生出奇怪的陌生感,这种看见与被看见的焦虑,是否还隐隐存在?不妨来读读王小妮的〈一块布的背叛〉,袒露人前的恐惧,有人明白的。

王小妮是中国当代诗人,1955年生于吉林长春,她的作品少见晦涩跳跃的意象,以平白口?和日常题材见长,却能挖掘出生活的复杂,用富有魅力的叙述腔调把读者带往深度思考,以下这首〈一块布的背叛〉就是一例:

我没有想到

把玻璃擦净以后

全世界立刻渗透进来。

最后的遮挡跟著水走了

连树叶也为今后的窥视

纹浓了眉线。

我完全没有想到

只是两个小时和一块布

劳动,居然也能犯下大错。

什么东西都精通背叛。

这最古老的手艺

辗x??地通过了一块柔软的脏布。

现在我被困在它的暴露之中。

别人最大的自由

是看的自由

在这个复杂又明媚的春天

立体主义走下画布。

每一个人都获得了剖开障碍的神力

我的日子正被一层层看穿。

躲在家的最深处

却袒露在四壁以外的人

我只是裸露无遗的物体。

一张横竖交错的桃木椅子

我藏在木条之内

心思走动。

世上应该突然大降尘土

我宁愿退回到

那桃木的种子之核。

只有人才要隐秘

除了人

现在我什么都想冒充。

从突发「惊恐」 开启超现实想像

整首诗从一个实体的场景开始,诗人把玻璃窗抹乾净后,看见了外面清晰的景色,然后衍生微小的惊恐:因为在她目睹世界的同时,也代表这个世界的人事物亦清楚地看见她。虽然情绪是突发的,形容却十分生动,其中两句「全世界立刻渗透进来。/最后的遮挡跟著水走了」,让那个「被发现」瞬间如动画般,变化的画面一格格缓缓地浮现。

顺?这个情绪,诗人先是冷静地思考自己为佾x??落入这样的困境,用煞有介事的口?,说明只因「我完全没有想到/只是两个小时和一块布/劳动,居然也能犯下大错。」而她在想通这点后,作出的应对是:更歇斯底里地回击。于是诗里不断冒出意象,例如「在这个复杂又明媚的春天/立体主义走下画布」、「一张横竖交错的桃木椅子/我藏在木条之内」,开启一个超现实的想像世界。因为在惊慌失措的诗人眼中,所有事物都在暴走,她一边逃离,一边被失控的世界追赶。

看与被看的权力拉扯

不过与此同时,这首诗还搀杂了另一道声音。在迷幻的意象中,有许多富哲理的句子,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观看与被观看之间的权力拉扯:「什么东西都精通背叛」、「别人最大的自由/是看的自由」、「只有人才要隐秘」。读者也因而能发现,诗人虽然讨厌袒露人前,但她真正的应对并不是歇斯底里地躲藏,反而是「看回去」,她要看穿世界的本质,逐一回击。最后的两句「除了人/现在我什么都想冒充」更是有力,我们固然可以解读成逃跑宣言,她要彻庾x??弃,伪装成别的死物,但更可理解成诗人要成为所有(除了人之外的)物件,冒充它们,把世界狠狠瞧回去。

最后回到诗的题目,一块抹布所背叛的,是那个手持抹布、渴求私隐的人,却没有背叛它作为家居用品的职能。但人的职能是什么呢?诗人只是告诉我们:「只有人才要隐秘」,至于如何在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也许先要放眼观看,同时放胆地被观看。

■作者简介

韩祺畴--现修读台湾国立东华大学华文所创作组硕士(M.F.A),曾获台港两地文学奖,出版诗集《误认晨曦》

文:韩祺畴

图:brizmaker@iStockphoto

(本刊刊出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6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