龘成拜年热词 京媒:展文化自信(组图)

发布 : 2024-2-1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芬兰驻华大使孟蓝年初三在中国日报网发布短片向中国人拜年,她祝福中国人民龙年大吉,而在短片边框并有「龙行龘龘」四字。(中国日报网截图)



俄罗斯驻华大使莫尔古洛夫上周五发表农历新年贺词,还用上了最近流行的「龙行龘龘、前程##」祝福语。(微博截图)


【明报专讯】龙年又到,今年春节中国最流行的祝福语之一莫过于「龙行龘龘」,从央视春晚主题,到外国使节拜年,都用上了「龘」这个生僻字。如何读、背后含义也成为了热门话题。芬兰驻华大使孟蓝年初三在中国日报网发布短片向中国人拜年,她祝福中国人民龙年大吉,而在短片边框并有「龙行龘龘」四字。

「龙行龘龘(粤音同『踏』),前程##(粤音同『朗』),生活##(粤音同『业』)」这个春节,这类祝福语不断「刷屏」,成了拜年高频词。近日外国使节向中国人拜年,例如俄罗斯驻华大使莫尔古洛夫、法国驻武汉总领事胡建谊拍影片,都学习用普通话,祝福大家「龙行龘龘、前程##」。

「龙行龘龘」的「龘」字,最早在去年底央视宣布2024年春晚主题为「龙行龘龘,欣欣家国」时,已引起网民热烈讨论。近日国家博物馆新春文化展出现「龙行龘龘」,天津博物馆也趁春节推出「龙行龘龘 馆藏龙文物特展」。然而问到如何发音,大多数人都未必懂,有人自嘲:「没点文化都接收不到祝福了。」

事实上,「龘」至今不属于现代汉语常用字和通用字,《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录入。「龘」最早见于《说文解字》,释义为「飞龙之状」,「#」古同「朗」,本意为明亮;#的释义就是鱼多的样子,另一个生僻字「–砥v古同「鲜」,释义为新鲜。

叠字组合 表达多倍祝福期盼

龘、#、#等生僻字,由叠字组合而成,似乎能表达双倍多倍的祝福与期盼,为新春佳节讨了个「好彩头」。例如4个鱼组成的「#」,常被解读为「年年有鱼,年年有馀」的祝福。这类生僻字日常极少使用、鲜为人知,甚至要面对逐渐消亡的命运。不过近年随著网络普及,一些生僻字在流行语、表情包中被注入新的活力,「怪字」才进入了大众视野。

不少媒体评论将这些生僻字的流行,与中国文化传承、文化自信扣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极目新闻一则评论指出,生僻字走红是汉字文化在网络传播下重获新生,被二次创作后,背后的含义被更多人所知。

《新京报》指出,这「显然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的巧妙结合」,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让生僻字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是文化传承的应有之义,也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展示」。

有质疑「文化上装腔作势」

有不少网民认为,这类生僻字「好玩」、「娱乐性高」。也有人认为,文化的博大精深不需要以此来证明,「反而整的不自信了」;有人批评是#「文化上的装腔作势」。

学者指出,这类生僻字走红,很难走进通用领域。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指出,「龘」在文字史上几乎没有被使用过,被今人打捞出来、赋予新的时代意义,特别是近年来汉字文化热度高,相关的文创开发等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进入汉字的流通领域,是不大可能的」。

学者吁勿炒作 常用字更重要

《北京日报》文章认为,与其说「龘」是一个规范汉字的应用,毋宁说是一个吉祥符号、一种文化创意。《通用规范汉字表》专家工作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军也认为,常用字的学习和使用更为重要,不太赞成过度炒作生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