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弃用增收益 农机可保产量(图)

发布 : 2024-6-2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蒋高明对本报表示,停用地膜势必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短期内伤害消费者利益,但一定程度上推进整个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王佩凡摄)


「底下打上药(化肥和农药),上面铺上膜,出外找工作」,是北方许多农民做法,使用地膜后可不除草,少浇水,省下时间进城打工赚另一份钱。

对于停用地膜是否会对产量造成影响,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蒋高明近日对本报表示,现在有现代化农机的投入,对生产力也是极大提升。至于突然停止一次性化肥,刚开始会有产量波动,但若加大投入有机肥量,反而不会影响产量。他说,园林废弃物、厨馀和生活垃圾,再加上集约化养殖的动物粪便,也足够用于生产有机肥。这些有机肥足够替代现在使用的地膜、农药和化肥等,在生态平衡的状态下,产出高产且优质的农产品。

短期损消费者 惟推动良性循环

蒋高明进一步指出,使用地膜种植方便快捷,停用地膜就需大量投入生产力,势必导致农产品价格上涨。虽然短期内伤害消费者利益,但一定程度上推进整个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

内地经济作物为抢季节增产,种花生、种烟草、种大蒜、种洋葱,甚至种番薯都会用到地膜,导致作物收获时间相近,相同作物同时大批进入市场,令价格下跌,反而不利经济收益。

规模种植方面,目前全国93%烤烟田使用地膜,新疆更是所有棉田都使用地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疆棉区只占全国不到10%,由于地膜技术应用,目前新疆成为中国棉花主产区,占70%种植面积、83%产量。若不盖地膜,新疆棉产量立即下跌逾30%,且暂时也未有其他区域补充棉花产量。

研究:新疆棉易混残膜 难登高档

但过分使用地膜,也导致新疆成为地膜残留污染重灾区。《中国环境报》引用农业农村部农膜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的调研结果显示,在新疆棉区,连续覆膜10年、15年和20年的棉田,每亩地膜残留量分别为10.8、23.3、28.7公斤,污染最严重的甚至高达39.8公斤。由于新疆棉田由机械采收,残膜容易混入棉花,令新疆棉加工品质差、价格低,难以进入高端纺织。

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油料作物,花生种植亦愈来愈普遍采用地膜覆盖技术,覆膜面积占全国花生总播种面积约27%,总面积约1866万亩,华北、东北地区尤多。

环保人士指作物或有残留

华北一名环保人士指出,研究发现,废弃地膜中的塑化剂、二恶英、微塑料3种成分无法降解,全部残留在农田,造成严重生态污染,这些土地的作物也或残留相关物质。各地消委会过往多次测试市售食用油,不时有花生油样本检出塑化剂。

塑化剂是内分泌干扰物质,长期过量摄入或影响生殖系统发育。虽然塑化剂是重要农用薄膜添加剂,不过地膜是否导致农产品塑化剂超标,仍无定论。此外,一次性农药会一直在地膜内发挥作用,也可能是农产品农药高残留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