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成果转化过程复杂港诱因小 近年氛围改善 助港科企产品立足 浸大总监倡政府定采购比例(图)
发布 : 2024-7-1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浸大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接受本报专访,谈本港科研成果转化环境,他形容过程充满挑战,「整个过程不单止你本身研究的创新成果,在生产过程或者转化过程里面,其实你要不断创新」,建议政府??u出措施带头采购本地科研产品,为科研转化落地提供更大诱因。(曾宪宗??o?J??
【明报专讯】本港大学基础科研能力强,但??u勾x??果落地面对不少困难。香港浸会大学暂任首席创新总监、中医药学院荣誉教授刘乐庭接受本报专访称,科研转化过程难,以药物研发为例可耗时10年,且成功率不高;至于医疗产品由「原型」到「量产」,亦需投入大量资源研究生产工??o?J??减成果转化诱因。刘建议港府参考外地做法,制定措施带头采购本地科研产品,可规定部门采购本地科研产品须达一定比例如一成,以助科企在本地立足、再走出海外市场,带勾x??港科技产业成长。
刘乐庭在创科成果转化领域有多年经验,他以美国太空总署的技术成熟程度(Technology Readiness Levels)量表解释,科技成熟度大致可分第一至九阶段,一般而言本港大学基础研究成果属于第一至三阶段,即属较前沿的发现或发明;而要在社会成为产品或技术应用,要达到第八至九阶段。
港?x??重论文 成果转化诱因小
他形容,要将大学研究成果「落地」,需经历「转化研究」,但要克服不少困难。刘以药物研发为例,从事基础研究的教授在细胞培养皿上,透过实验发现某一种小分子能治疗癌症,但要再将之发屾x??药物的过程冗长。他解释,教授须与团队做药物动力学及药理学等「临?前研究」,了解人体摄取药物后能否排出体外或被代谢等,之后才能向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等监管部门提交申请新药临?试验(IND),完成第一至三期临?测试,才??u出市面。
刘形容,完成整个药物研发流程可达10年之久,而在一些情?,10万个候选分子中可能未必能有一个成功;另外香港传统大学对教研人员的?x??主要参考论文数量及质素,令学者从事成果转化的诱因不大。他说,大学研究与在业界研发技术亦有别,前者会发表成果,后者则不倾向公开技术,而是以工业知识(industry know-how)或商业机密处理,以避免邀请竞争。
大学研究有别业界 应支援有意转化者
针对大学的成果转化氛围,刘乐庭认为近年已有改善,举例教资会研究评审工作有加入「知识转移」作为?x??部分,提升学者将研究成果商品化的诱因。被问及如何可鼓励更多教授将成果转化,刘认为大学与业界有别,大学仍应维持一些以好奇心驱动(curiosity driven)的研究,属教授个人选择,但对于有意从事成果转化者则要有适当支援。
建议设企业税务优惠购本地产品
刘乐庭以浸大为例,由他担任总监、位于科学园的伍洁宜中医药转化研究所今年4月下旬成立。刘希望透过新设的研究所让教授在中医药方面的发现转化落地,例如教授可运用实验室的设备分析中西药有否互相干扰或交叉反应,透过实验及分析蒐集数据,以助日后中医诊断及治疗更标准化。他形容,浸大目前在医药研究于全港属领先,目前累计两款中药获FDA「孤儿药」资格认定,分别用于治疗「肌原纤维肌病」及「玻璃骨」两类罕见病,有望加快药物后续研发进程。
而在政府层面,刘称以美国为例,当地有政策规定政府采购有一定比例来自中小企,令小型公司有机会成长,同时令大型公司「没那么容易独大」。他认为,本港目前政府投入了不少资源包括金钱及人才鼓励创科,建议政府可参考外地做法,规定部门采购本地科研产品须达一定比例;至于企业,则可由政府提供税务优惠作诱因,采购本地科技成果。刘以医疗为例,产品必然要达一定标准,但市场有惯性,「用惯了一个产品不会转变」,故有需要由政府提供诱因,令本地科研成果??u出初期,在本地取得足够认受后,再走出国际市场。
明报记者 郑律铭
(创科产业前瞻【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