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转化实践者 称做10件易万件难 建量产流程起厂艰

发布 : 2024-7-1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专讯】浸大暂任首席创新总监刘乐庭除负责在大学政策层面??u动创科落地,亦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实践者。刘与团队2020年于理大公布研发了一项检测技术,及后3年投入大量时间研究,包括建立品质管理系统、生产流程等,终令检测技术化为商品,现已在本港及大湾区医疗机构应用。刘接受本报专访时形容「起厂」过程艰辛,困难在「如何能够将实验室的小规模,提升到一个将来能够『卖得到的规模』」,需时一一克服。

需大量研究另建生产系统

刘乐庭是医疗初企新发病毒诊断(香港)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人兼总裁,核心技术始于他带领团队早年在理大研发的「全自动快速多重诊断系统」,藉一块由透明塑料制成的「微流控芯片」,滴上检测样本后用仪器分析,约1小时可检测出42种呼吸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及真菌,帮助医生准确诊断病患。

刘乐庭表示,相关诊断系统的prototype(产品原型)早于2020年即3年前已公布,艰辛之处在如何建厂,「例如我做10块很容易,做1000块、1万块就不行,那怎样可以将你做10块的技术,可以成千上万地生产呢?」因此刘联同团队做了大量「转化研究」,逐步建立生产系统及工艺。他以赛车研发为喻,即使研发了时速可达1000公里的?x??,但仍要有相应的「轮胎」、「车架」配合才可落地行驶;同理,有了产品原型,如何做到量产,就需设计相应的生产配套及流程。

产品合格率严 一成肥已不行

在成果转化过程,他认为要提高产品合格率是考验之一,因医疗产品要求高,举例如量产1万件检测工具,「如当中有9000件得、1000件唔得」,都是不能接受,故他与团队亦花了不少时间建立品质保证(QA)及品质控制(QC)的流程。目前以他们在大埔的厂房为例,每日产能已可达数千件检测芯片;而在深圳坪山、香港观塘及大埔共3个厂房,全已获ISO 13485医疗器材品质管理系统标准认证。

(创科产业前瞻【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