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ftp/News/20250210/_09TA005_.jpg)
香港大学亚洲环球学人计划去年有两名印度代表,其中Kanica Rakhra(图,下简称Kanica)曾在印度外交部任职,现时在印度第四大城市海得拉巴的考底利耶公共政策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主要关注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全球事务。印度向来以「战略自主」(strategic autonomy)的外交理念自豪,随著国际环境转变,新德里近年更重视「多重结盟」(multi-alignment)的执行方式,与美国加强关系便是例子。Kanica认为,印度在国际舞台地位的变化,既有总理莫迪比以往更积极动员印度侨民的主动因素,也有美国改变对印度看法,以至「选边站」不再适用于当前世局的外部因素。
莫迪政府重视海外侨民 走近西方
莫迪去年再度连任,其总理任期至今已超过10年,世界在这段时间经历重大变化,印度的角色也相应改变。Kanica表示其一重大变化是印度如何处理外交,例如莫迪政府远更积极地接触印度侨民(Indian diaspora,即海外印度人)。
Kanica形容,在莫迪上台前,印度侨民很大程度上只是其所属国家的一部分,但莫迪政府显然认定,应尽其能力跟印度侨民接触,令他们感到印度像其他国家一样重视海外侨民。她举例说,莫迪近年每次出访,无论是到美国还是澳洲,都总会有一场跟印度侨民见面接触的集会——2019年休斯顿集会有美国总统特朗普与莫迪同场致辞,2023年悉尼集会更有澳洲总理阿尔巴尼斯介绍莫迪出场,反映二人想接触更多本国的印度裔选民。Kanica指出,就算是中国,莫迪2018年出访时也有跟在当地留学或经商的印度人见面。
另一方面,莫迪在西方所受礼遇,也离不开他任内更进一步走近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政策。Kanica指出,印度走近美国的外交政策巨变事实上在2005年印度与美国初步达成民用核能合作协议的框架开始(按:该协议在2008年正式签署),对新德里来说,这也是某种「转型时刻」,因为在此之前印度一直被制裁,也不认为有份参与西方的进程,但在此之后印度跟欧洲、美国和加拿大(以至澳洲)有多得多的交往。
印俄印珀碢系「平行并存」 「选边站」不再
尽管如此,这不代表新德里打算放弃像跟俄罗斯的传统友好关系。Kanica承认美国向来认为印度更接近俄罗斯,故未有跟印度有太多接触,但她强调印俄关系跟印珀碢系之间并非「相互依存」(co-dependent),而是一直平行并存(parallel),至今未变。她形容印俄之间很大程度上属于非常亲密的友邦和战略伙伴的关系,正因美国以往将印度放在俄罗斯阵营来看待,印珀碢系才欠佳,但印度从未自视为俄罗斯阵营一员,当美国认识到这点,将印度当成印度本身来交往,印珀碢系自然改善。
被问到是否印度有足够强大的国力,才能避免其他中小国家面对的「选边站」压力,Kanica回应称,在今时今日的世界,「非友即敌」(with us or against us)的想法已不再有效,「我们处于多向量(multivector,向量是结合方向和大小的概念)、多种多样(multiplex)的世界,每一个(国家)都依赖其馀每一(国家)」。她坦言,印度多年来都面对外交压力,在1980年代所受压力尤其巨大,但新德里始终可以非常平静地承受压力,「因为(战略)自主的想法对印度战略思维来说非常重要」。
中印互相增进理解重要
相比之下,印度与中国的关系近年并不理想,一度因边境冲突跌至冷战结束后的低谷,到去年10月莫迪在金砖峰会期间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才标志著外交破冰。Kanica表示,要留待政客决定如何才是两国更好的出路,但她认为两国增进理解是非常重要,她藉亚洲环球学人项目的安排到访内地,发现中国社会对印度不太了解。记者提到现实是中印两国其实相互之间都了解有限,Kanica同意并指倘若中印民间交往增加,将有助增进互相理解。明报记者 周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