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已没有名称的文革博物馆门前,有人在台阶上放置了一束菊花。(明报记者摄)
塔园重点建筑文革博物馆早在9年前已清空,不过记者近日探访时发现,在这个无名馆的正门台阶上,有人端放一束菊花,花渐凋谢,看来摆放已有数天,无人移走。花束上没留片言只语,但已被赋予某种含义。汕头一名文化系统人员得悉后表示惊讶,私下直言在「5.16」文革爆发纪念日前夕,此举不寻常。
汕头所处韩江冲积平原罕见高山,小小丘陵地上的塔山,有小寺一座,上世纪曾是区内登山郊游胜地。然而,塔山上也有文革武斗遇难者乱葬岗。
2005年,七旬老人彭启安利用曾任汕头前常务副市长的政坛馀温,奔走筹款,带领志愿者筹建的塔园落成,对外开放,旋即引起海内外关注。当时地方政府采默许态度,部分机关部门甚至私下支持,前汕头市长李春洪参观后为此题字「警示后人」;汕头市政府2005年还把塔山列入市级风景名胜区,一度称山上有文革博物馆。
左派舆论质疑「揭伤疤」,彭启安曾解释是善意,是为悼念亡者、铭记历史、汲取教训,不让文革悲剧再次上演。惟进入新时代,风向变。一直致力为塔园「正名」的彭启安,也因年迈心力不足,决定「服输」,2015年把塔园经营移交涂城村委,只求续存。他2023年初病逝,享年92岁。
展柜文物销毁 石书无字免改造
目前塔园变成普通的人造风景区,与历史无关。文革博物馆内黑色石壁上原雕刻的文革图文影雕,被水磨石取代,展柜里的文革文物被销毁,正面的巴金画像已消失,地面都是建筑老化掉下的碎片。
整个塔园没有变动的景点只有石笔锋,高耸的石笔和旁边的无字石书故然。彭启安生前说过,无字,寓意历史要待后人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