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禁忌」变脆弱 核战阴霾重临

发布 : 2025-8-0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挪威诺委会主席弗里德尼斯去年12月在诺贝尔和平奖颁奖礼上不讳言,随著时日流逝,「核禁忌」变得更为脆弱,被团协整理的原爆幸存者证辞正是对世人的警醒。过去几年全球局势的演变,正令外界担忧核战阴霾重临,尤其是俄罗斯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以降,不断威胁动用战术核武来限制西方援乌程度,到最近美国总统特朗普还以广岛和长崎原爆促成终战来为自己下令美军轰炸核设施来辩解,同样引起争议。两名接受本报访问的学者批评,普京做法恐向各国树立「核勒索」的先例,特朗普言论则扭曲了原爆的意义,并过度美化武力作为推进政治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工具。

赵通:俄核威慑言行 逾越自我防卫界线

专研核政策和战略安全议题的美国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通向本报表示,俄罗斯在侵乌期间以核威胁迫使对手在常规战场、军事援助、甚至政治经济领域妥协,「显著超出自我防御性核威慑范畴,并突破了维护自身安全的合理需求」,其「示范效应」恐鼓励更多核国家在未来常规军事冲突中「更理直气壮展示核肌肉」,破坏国际社会降低核武作用的长期努力,令常规战争升级为核战的风险有所增加。

大下隼:特朗普扭曲原爆意义 损和平象徵

特朗普在美军轰炸伊朗核设施后,声言此举「终结战争」,「我不想使用广岛……和长崎的例子,但实际上是同一回事」。这说法引起广泛批评,日本舆论尤其不满。广岛和平研究所讲师大下隼向本报表示,特朗普利用原爆历史合理化美军轰炸伊朗,「从根本上扭曲广岛和长崎原爆的意义,削弱它们象徵持久和平的角色,以及在全球舞台的道德地位」,必须受到谴责,希望后世能视之为「严重错误」。他又警告特朗普以上言论及其「实力带来和平」外交战略概念,反映过度美化武力作达成政治目标与国家利益的其一合法工具。

欧洲和中东外,东亚同样面对核战风险升温威胁,其一焦点正是朝鲜——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一再表明会加速核武研发,外界认为平壤趁乌战加强对俄战略合作并获取技术分享,以至尚未拥有核武的伊朗捱炸加深其发展核武的决心。

朝藉核武捍卫政权 成反面例子恐引效法

长期关注朝鲜核问题的赵通表示,平壤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扩张核武库,其中尤重视发展战术核武器,还明确矢言拟在未来军事冲突中尽早使用核武,加大地区常规军事冲突的核武风险。他指朝鲜核武发展直接推动韩国以至日本发展战略核威慑的能力,既寻求美国承诺提供更可靠的核保护伞,内部也展开了自行发展核武的讨论。他还警告,朝鲜通过聚焦发展核武来实现政权安全的「成功」范例,「也有可能鼓励更多游离于国际主流体制之外的国家考虑发展核武」。

专研国际法的大下隼尤其关注俄朝去年6月签订《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后,两国动用核武互助的情况。他指条约虽订明俄朝有义务在对方遭受攻击时「立即」提供军事援助,但其执行实际上受到两国国内法律掣肘——莫斯科去年11月采纳的最新核武使用规则,只容许俄军在盟友受大杀伤力武器攻击下动用核武相助,因此暂时俄方为朝鲜作核报复的可能性不高。惟他提醒,俄罗斯核政策容许自身或主要盟友白俄罗斯受常规攻击即可动用核武,故在乌战问题上,俄军动用核武的风险比想像中更为迫切且值得深切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