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入摩」 波在MSCI手

发布 : 2017-6-18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A股能否「入摩」,本周便有结果。今年的讨论气氛远逊去年,或许因为去年期望太高,失望太大。但另一方面,亦由于中国表现强硬,摆出一副「不入就算吧」的态度。倒是MSCI反客为主,草拟一份新的计划,说服客户接受。事实是舆论已站在中国这边,认为MSCI再抱住预审权这点不放,将令人怀疑其商业动机了。

中国没意思再让步

中国认为自己作出的努力已经够多了,由沪港通、深港通到最近的债券通,开放的步伐一直持续。即使针对股灾期间大量A股公司停牌的问题,中国也确实聆听过外资的意见,作出相应改善。MSCI今年提出的建议,有效解决了去年三大问题之中的两项,即停牌问题及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汇出限制,只是对于海外A股金融产品预审权问题,中国并没有要让步的意思。

其实对于投资者而言,只要找到适当的时机及有价值的股票,无论有没有预审权,他们也一样乐意投资在这个市场。事实上,QFII、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沪港通和深港通推出以来,每天有入有出,但整体而言,外资都是净流入中国市场,不见得碍于预审权而却步。

政治考虑vs.商业利益

或许MSCI认为预审权是中国方面的政治考虑,但愈来愈多投资者认为,这其实是MSCI的商业考虑,因为真正受预审权影响的,是产品开发商。过去两年中国极欲让A股入摩,以取得开放资本市场的证书,而MSCI趁机为自己争取筹码,说到底也是与利益有关。

中国的顾虑其实很简单直接,对股市及汇市的态度都贯彻始终。近两年人行多次调控人民币汇价,用意很明确,要双向波动、对冲风险没有问题,但不能够变成单向的投机。所以当离岸人民币市场有风吹草动,中资行立刻来一招挟息,因为当时的沽空盘已非投资上的对冲用途,市场已变成投机者的游乐场。

同样道理可以套用在股市上,新加坡的A50期货市场一直是沽空中国的主战场,所以中国一直想发展国内的期货市场,意思同样明确:要沽空就在我的主场,不要在海外。中国监管机构要知道谁在买卖期货,交易量有多少,外资的背景审查亦要规范化。这无疑是家长式的管治,但的确可以杜绝「恶意沽空者」,尽管这批人可能一直只占少数。

MSCI今年推出的建议,解决头两大问题,馀下的预审权问题没有处理,就是把皮球抛回中国。

但他们站在道德高地,对于中国的顾虑不闻不问,也未必理解到市场的风向已经改变。

贝莱德及领航等大型基金在近月已先后放话,指A股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市场,加上A股ETF早前升势凌厉,近日才见回吐,似已告诉MSCI,无论这场闹剧会否延续,睽违已久的外资早已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