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CEO:港有潜力 应改法规(组图)

发布 : 2017-6-28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Uber香港区总经理佘隽知3年前由金融业转投Uber,他认为近20年社会最大改变是可随时上网,带动共享经济。(冯凯键摄)





【明报专讯】香港过分依赖地产金融早已备受诟病,互联网造就经济新形态,「共享经济」以「分享」取代「拥有」,通过网络平台分享闲置资源,产生汽车共乘及共用工作空间等概念。出身自传统行业的两名80后,于本港共享经济方向未明时已是先锋,他们为何要冒险?共享经济在港又应如何发展?

明报记者 岑咏欣

由传统金融业转投共享经济行列的Uber香港区总经理佘隽知,是Uber香港的首名员工,他见证Uber的本港业务由3人起家至拥有过百人团队,由最初在咖啡室「打游击」,至在近万尺写字楼安定下来。相比回归前,他认为社会已踏入互联网时代,打开了共享经济这个新经济缺口,这经营模式在香港仍待急起直追。

初无办公室 亲找司机派传单

访问当天是佘隽知加入Uber的3周年。在港土生土长、30岁的他忆述,早年在外国留学,至2010年毕业后决定返港,「始终我的家在香港」。从事金融业数年后,他转投风马牛不相及的Uber,与两名同事在港做开荒牛,他解释,是因为喜欢尝试新事物,「当时共享经济在港不普及,但我觉得会是大趋势」。

从零学起,佘隽知忆述最初在咖啡室「打游击」工作,没固定写字楼,「找司机、在街上派传单,我统统做过」。其后终于在中环苏豪区一幢旧楼「落脚」,是Uber首个写字楼,用了约3个月,「比这房间(访问的会议室)还要细,不足200尺」。他说,铜锣湾的写字楼现址有9000多平方尺,是Uber在港的第五间写字楼。

运作前零宣传 App数千人下载

佘隽知首次透露,Uber在港运作前,零宣传下已有数千人下载手机程式,估计他们在外地曾用Uber服务。他续称,Uber在港运作首天仅10名司机,增至现时超过3万,手机程式下载数量逾百万,去年使用量最多的港人乘坐了1000程Uber令他惊讶,认为这反映本港共享经济有潜力。

除了汽车共乘,佘隽知说,8个月前本港亦继新加坡和东京后加入外卖服务(UberEATS),共享「外卖仔」的「脚骨力」,服务已覆盖逾千餐厅,「不止做高档(餐厅),鸡蛋仔、凉茶都送」。他指出,原则上任何人都可做「外卖仔」,同区步行送货,自己遇过的「外卖仔」包括六七十岁的老伯。

智能手机普及 支撑新产业

Uber服务以手机程式作主导,政府统计处资料显示,曾上网的10岁或以上人数占同龄人口比例,由2000年的仅三成,升至2015年的八成半,当中使用流动上网设备的比例由10多年前占个位数字,升至两三年前的逾九成,可见回归后互联网逐渐成为大众的必需品(见图)。

佘隽知认为,20年来社会最大改变是可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上网,「回归前上网(速度)56Kbps,谈何mobile(流动上网)?以前一出街就与世界脱离,现时手机(功能)比电脑更厉害」。他以召车服务为例指出,以前打电话召车,很难在事后分析客量等数据,现时服务与手机联系,有助追踪分析,改善业务发展。

「共享经济已是内地国策」

谈到回归以来香港的竞争力,佘隽知认同本港共享经济发展正在普及,但仍要急起直追,「共享经济已是内地的国策」。港府在2015年底成立创科局,主导创科及资讯科技发展政策,他期望港府改变法规,配合新经济行业的涌现,「(新行业)做不到就可能走,最终受害是香港」。

面对法规上的阻力,佘隽知认为本港的优势是人才,年轻人有创意和执行力,即使其公司员工年资短,亦放心让他们「担大旗」,「年轻人的创意想法刺激我们思维……但要从旁指导,有创意亦不能乱来」。他又指出,Uber香港的写字楼不设经理房,拆走「隐形墙」以加强员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