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实战场:思维十式 成败关键(组图)

发布 : 2017-12-15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早前城大中文及历史学系举办「如何考取5** DSE中文卷」讲座,吸引逾200人出席。(图:蔡康琪)



讲座由学系副教授陈学然(右)主持,邀得中文科教师陈志坚(中)分享口试心得、殷培基(左)讲解阅读与作文卷。(图:蔡康琪)



(明报制图)


【明报专讯】1 慎选字眼下定义

题:为增加社区康乐设施,有人建议强制全港学校在非上课日开放校内体育设施,供市民使用,试谈谈看法。

审题重要,但不等于所有字眼都需要定义,如「社区」、「康乐设施」、「市民」等,因为无助拓阔讨论角度,陈志坚举例:「考生说康乐设施即是篮球场、足球场,那我以运动场为例,是否等于离题?」反而「非上课日」、「全港学校」定义则宜讨论,因为可带来不同看法。如果「非上课日」包括周六,部分高中生须返校补课,市民使用校内设施或妨碍学习。若学校是指幼稚园,学生周六日必定放假,市民进校就不怕影响学生上课。

2 揪出「假矛盾」

题:有人认为街头小吃无营养价值,应要管制;也有人认为街头小吃富本土文化特色,应予发扬。你有何意见?

看题目时可留意两项细节,一是题型,例如题目是沟通题(试谈谈看法)或争议题(同意/不同意);二是两项陈述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上题并非「二选一」争议题,街头小吃既可管制,亦能发扬光大,台北士林夜市便为一例。

3 常遇选择题

题:以下哪种人的相处之道最为可贵?

坦率 幽默 宽厚

近年常见选择题型,考生可多准备。审题时注意「最」,即已肯定3种相处之道都可贵,所以当选好立场时,毋须完全否定另外两种态度不可贵、不重要,发言时须兼论3个选择,如集中讨论「坦率比幽默、宽厚更可贵」的原因便可。

4 避选「绝对陈述」

题:有人觉得金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试谈谈看法。

若考生认同「金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就要肯定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学习诱因。不过反观现实,却有很多驳论例子,如立法会议员朱凯迪为了认识伊斯兰世界,曾赴伊朗学习波斯语;台湾明星林依晨盼提升演技,故进修戏剧,他们学习都并非为了金钱。陈志坚强调考生可选择任何立场,但须有足够论点与例子,才选「绝对陈述」为立场,否则面对同组人提出实例,如理想、兴趣鼓励学习时,立场较易站不住脚。

5 提出论点背后原则

题:为让港人反思现在的生活方式,以下哪项活动值得提倡?

无手机日 素食日 无私家车日

题目表面讨论活动,实则讨论的是港人忽视的问题,如生活模式(无手机日)、饮食习惯(素食日)、城市环境(无私家车日)。所以考生发言时,宜先指出香港大众常面对的问题,以此成为选择活动的原则,讨论便见深度。

6 留意题目对像

题:现在香港大众普遍未能接受年轻人刺青。试评论他们的看法。

考生的评论对象是「社会现象」,如「大众未接受年轻人刺青的现象,是合情之举,绝非因为歧视。港产片常以黑社会为题材,如《无间道》、《江湖》等,戏中人物多有刺青,当大众于现实遇见有刺青的人,便易将他们当成江湖中人」。考生毋须表达个人对年轻人刺青的喜恶,如「我不接受年轻人刺青,因为是不孝之举,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背离了题目方向。

7 避为题目增设条件

题:本地推广单车代步,有人认为值得支持,也有人认为不切实际。试谈谈看法。

陈志坚遇过考生甲表示单车代步不切实际,因为不能「过海」,考生乙竟回应:「题目所指的单车政策是有空间限制,所以同学毋须担心『过海』问题。」陈志坚暗呼「低处未见低」,考生甲未掌握题目隐藏的原则,应先概述本地单车配套发展,如单车径、交通政策等,再讨论配套是否足够支持本地推广单车。考生乙为题目增设无谓的假设性条件,论述更违常理,「难道我在美孚新村踩单车,我就不能踩去南丰新村吗?」

8 掘出题目深层意义

题:下列哪项最能比喻人和自然的关系?

师生 母子 对手

考题往往考核考生的价值观,所以考生应先思考大自然在其心里的意义(本体),后想「师生、母子、对手」特质(喻体),最后才决定最佳的比喻,并讲出两者的关系,如考生认为人类依靠自然资源生存,那便很自然能想到母子,因为母亲孕育孩子成长。

9 普遍现象 vs. 个别情况

题:现在很多人做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试评论此态度。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看似是消极的表现,若考生考虑普遍现象之馀,亦能兼论特殊情况,便有机会获加分,如「人们初入职场,仍未熟习工作,此时先求无过,待站稳阵脚才全力求功,作出更大的贡献。凡事强出头,急于求成,可能适得其反」。

10 考虑普遍价值

题:中国有送礼回礼的传统,有人认为属于繁文缛节、不合时宜,试评论此看法。

陈志坚重申口试选择立场绝非靠直觉,而是先多角度思考,衡量哪一方较多论点、例子,并以社会普遍价值考虑论据合理与否,最后才确定立场。现在新年、婚宴、孩子满月等场合,人们仍习惯送礼表达祝福。在实际例子的支持下,考生否定「送礼回礼不合时宜」看法,易有更大的发挥。

文、图:蔡康琪

[语文同乐 第2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