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爱音乐释放快乐因子(组图)

发布 : 2018-5-2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英国注册音乐治疗师黄恺弘



音乐治疗:音乐治疗过程或会运用多种乐器,以达到特定的治疗目标,促进或改善参与者的身心健康。图为英国注册音乐治疗师黄恺弘。



运用乐器 音乐治疗会运用到各式乐器,如颂钵(左起)、哈皮鼓、风铃等。



牵动情绪:节奏慢与快的音乐,让我们感到平静与激动 ,可能是因为唤起了我们行走与跑步时的身体感觉,继而引起相应情绪。(Maridav@iStockphoto)



「欺骗」大脑:有心理学家认为,伤心听悲伤音乐有助「欺骗」大脑释放泌乳素来调整心情。(Nattakorn Maneerat@iStockphoto)



「亲切」声音:成长环境听惯的声音,或会令人产生安全感 。悲伤听慢歌?「粉红噪音」助入眠?


5月时雨时晴,阴沉郁闷。听首轻快音乐,心情登时好起来;走进百货公司,背景音乐令人感到亢奋或轻松,不知不觉间引发购买欲。

有说柔情的旋律能安定情绪,明快的节奏令人精神焕发。音乐用于治疗上,甚至有改善社交、认知、精神健康等作用。音乐,何以有如斯牵动人心的力量?

文:李佩雯 图:李佩雯、资料图片

人类很早就发现音乐能带来正面影响,并用作治疗用途。据悉古埃及人利用音乐来促进妇女的生育能力;古印度人运用音乐为病人减轻痛楚;古希腊人利用竖琴琴音安抚精神病人。在中国,音乐也被认为有调和血脉之效,《礼记·乐记》中说,「音乐者,流通血脉,动荡精神,以和正心也」。

近代的音乐治疗(Music Therapy)发展,始于一、二次大战,当年英、美医院发现音乐有助安抚退伍军人的情绪,促进创伤后遗症康复,美国政府因此展开相关研究,此后音乐治疗渐渐普及。1940年代,美国有大学建立专门的音乐治疗课程,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英国亦在1950年代发展音乐治疗的训练课程。现时英、美、加拿大、澳洲等地均有音乐治疗师训练及注册制度。

音乐治疗起源于世界大战

音乐治疗跟自己玩音乐或听音乐有何分别?英国注册音乐治疗师黄恺弘解释,「音乐治疗以治疗为目的,运用即兴奏乐、唱歌、创作歌曲,以及音乐意象、分析性音乐治疗、脑神经音乐治疗等各种技巧,让不同年龄及能力的人,从中促进或改善认知、社交、精神健康等各方面,达至身心灵健康」。

他举例,「社交方面,例如患自闭症或发展迟缓的小朋友,不太会与人沟通,甚至害怕眼神接触。治疗师以即兴唱游方式,唱几句之后,将结他交给他,他会伸手去弹,过程中有其他更多的互动,从而改善他们的社交互动和专注力;又例如当一个受情绪困扰的人感到愤怒时,未必能用言语表达深层想法,但可以透过乐器将情绪发泄出来。治疗师的角色可以是一个聆听者,有时亦会参与其中,以非批判的态度接纳,以及用音乐回应求助者的情绪,并一起探讨问题根源;认知方面,许多老人家患脑退化症,今天吃过什么可能也想不起来,但当我弹奏《月亮代表我的心》,他们对歌词印象深刻,更会一起唱,音乐治疗有助刺激他们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海马体(Hippocampus),唤醒他们的长期记忆」。

大脑释放多巴胺 助放松心情

即使没有治疗师情况下,我们也可通过音乐来放松心情,宣泄或平复情绪。有神经科学家发现,当听到音乐中的情感高涨部分,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听到令人愉悦或自己喜欢的音乐时,大脑的纹状体(striatum)亦会释出多巴胺,这种神经传递物质,在获得食物、精神药物和金钱时也会产生。

快歌模仿跑步感觉

有些音乐让我们感到悲伤,有些却使人愉快,音乐像是有种神奇力量牵动情绪。

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音乐系博士、台湾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副教授蔡振家,曾撰文解释当中的机制与体感认知(embodied cognition)有关。例如愉快时,脚步变得轻快,这感觉跟快乐情绪相连,日后听到这类形态的音乐时,便会觉得音乐带给人快乐感觉。另一方面,音乐也在模仿我们的运动形态,例如当我们听到节奏缓慢的音乐时,感到情绪平静;但听到节奏快速的音乐时,情卤婗得激动,蔡振家认为,因为这两种音乐节奏唤起了我们在行走与跑步时的身体感觉,从而引起相应的情绪状态。

伤心听慢歌 「呃」大脑调整悲伤

台湾乐队五月天有一首歌叫作《伤心的人别听慢歌》,「你哭的就像是末日要来了,所以你听慢歌,很慢很慢的歌,听得心如刀割」。回想伤心的时候听慢歌,好像会愈听愈伤心?但有心理学家认为,伤心的人要听悲伤的慢歌。加拿大蒙特娄麦基尔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Levitin,在著作《为什么伤心的人要听慢歌》(The World in Six Songs: How the Musical Brain Created Human Nature)提到,因为悲伤音乐带来的悲伤感,可以帮我们「欺骗」大脑,让它释放泌乳素(prolactin)来调整我们的心情。

听风扇声减少紧张?

要一夜好眠,环境宁静很重要,不过,若在睡眠过程中聆听某一种声音,或有助改善睡眠质素及记忆力。

深度睡眠对记忆巩固非常重要,但随著年龄增长,深度睡眠时间会缩短。去年神经科学杂志Frontiers in Human Neuroscience刊登了一项研究,美国西北大学芬伯格医学院神经学教授Dr. Phyllis Zee和研究员找来13名超过60岁的人士,在睡眠实验室待两晚,于睡觉时戴上耳机与电极帽,并在睡眠前后做记忆测验。其中一晚,研究员在受试者深层睡眠时,间歇播放一种高低频混合、类似急促流水声的「粉红噪音」;另一晚则无任何声音。结果发现,听粉红噪音的当晚,深度慢波睡眠持续时间延长,翌日的记忆力更好,睡眠质素亦有改善。

Dr. Phyllis Zee接受《时代杂志》访问时表示,需要更多详细研究才能够断定粉红噪音对记忆和睡眠的长远影响。她又认为,自然声音作背景音乐也可以改善睡眠。

对熟悉声音有安全感助放松

坊间一些提供放松音乐的手机App,不止有粉红噪音、白噪音(即同一段声音中,每一个频率的功率平均),还有风声、雨声、雀鸟声,甚至是风扇声、冷气声选择。黄恺弘表示,「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环境中经常听到一些声音,例如风扇或风铃声音,使你有一种安全感,长大以后,听到这些熟悉的声音或能给予家的感觉,有助减少紧张情绪」。

大脑处理音乐

当听到音乐时,大脑不同区域合作,让你辨识节奏、旋律、歌词,并牵动你的心情。

顶叶(Parietal lobe)

处理各类感觉信息,将声音资讯与其他感觉连结

额叶(Frontal lobe)

负责判断及了解我们周遭发生的事件,听到音乐后,额叶会协调你对音乐的情绪和反应

颞叶颞上回

(Superior temporal gyrus)

将声音资讯串连,协助辨认及记下音色和旋律

脑岛(Insula)

位于脑袋中央较深层位置,与辨识熟悉曲调有关

颞平面

(Planum temporale)

属于听觉联合皮质区,解读复杂声音,辨识节奏、音质和形态

听觉皮质

(Auditory cortex)

内里的神经元会分析听到的音高。研究显示,音乐家的听觉皮质体积较大

边缘系统

(Limbic system)

包括海马回、杏仁核、下视丘等,处理对音乐的记忆与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