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填海建市计划掀起争议

发布 : 2018-10-2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都说林郑月娥做事干练 认定了就勇往直前 不过却不善于听身边人谏言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赢得掌声,从篇幅上看,中央对政治与经济布局尚是满意,但报告仅四次提及中美贸易摩擦、没有订明二十三条立法时间、「明日大屿」填海建市计划筹划仓促,掀起争议。江迅

这一天,中南效碢注两位「地方女领导人」的讲话,那是十月十日,台湾的蔡英文和香港的林郑月娥,她俩受到各方关注自不待言,北京对她俩的讲话评价判若云泥。北京对台部门所获悉的反馈显示,一致认为蔡英文在双十文告中,表达的是大局部署上显然更「亲美」,「和中」却不著墨,台湾「去中国化」吞苦果,经济四小龙垫底,她的通篇讲稿中,台湾民众最关心的「拚经济」内容仅有三百四十一字,约十分之一,令台湾民众失望。

在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向立法会作六万字的任内第二份年度《施政报告》,赢得掌声。中央从各部门机构收集的反馈信息看,虽评价不一,但从这份报告的篇幅看,对政治与经济布局尚是满意的。政治管治占三十九章节,经济民生、人才青年占二百七十三章节,涉及二百五十项新措施,包括土地房屋、医疗福利等。《施政报告》在第二部分「良好管治」中,虽新单列「中央与特区关系」一章,内含第八至十三节,这是以往所没有的部分,不过有关部门仍认为从总体上评估,这份施政报告的最大欠缺是国家观念不够强、大局观念不够浓。

涉及当下最大政事的中美贸易战,六万字《施政报告》中仅四次提到「中美贸易摩擦」,分别在第七十六节、七十八节(两次)、一百二十六节。具体是「单边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本港经济亦难独善其身」,「中美贸易摩擦有机会持续甚或恶化……香港经济所承受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会更为显著」,「中美贸易摩擦暂时对本港经济影响有限」,「我们务必严加注视中美贸易摩擦对香港的影响」。

中美贸易战从打前哨战到全面铺开,已半年有馀,中国社会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外部战略冲击。美国公开对中国展示战略敌意,大敌当前,全国正面对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作为中国金融外贸桥头堡的香港能为国家分担些什么?在整份《施政报告》中难见踪影。

据国务院涉港工作的一位官员透露,中央认为香港特区政府有两大事最难推进,又不得不推进,一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立法,二是房屋及土地供应。林郑在竞选特首时,政纲没有承诺为二十三条立法,上任后也不时重申,要时机成熟方可行事,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政治压力,她已难再回避。六月她出访欧洲结束,突然被召见直飞北京,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韩正向她提出三大迫切性大事,其中有反港独和二十三条立法。对此,新一份施政报告必须有一个明确交代。香港回归逾二十年,仍没有完成二十三条立法,中央已表现了极大耐心。

二十三条立法不能再拖

这位官员分析说,这份施政报告对二十三条立法依然采取「轻轻带过」的变相回避态度。《施政报告》第三十三节中说,第二十三条立法,特区政府「有宪制责任」,「政府会审时度势,谨慎行事,并继续努力创造有利立法的社会环境」。其实,按目前客观形势判断,一味等待,将遥遥无期。二十三条立法,不是民意逼政府立即启动,而是中央高层、建制派政团、爱国社团不停呼吁,力陈政府不能再拖。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泉州社团联会会长叶建明明确指出,应该为二十三条立法作准备了。全国侨联副主席卢文端分析认为,政府考虑实效,二零二零年立法会选举后是立法适当时候。

早前,香港政坛盛传林郑月娥不会在当下推出二十三条立法,她将立法视为自己连任下届特首的筹码,她会在这任特首的最后一年启动二十三条立法程序,跨越特首年届,让中央安排她连任,再由她继续完成立法。林郑月娥去年就任特首,按规定,任期五年,可连任一次。有学者认为,要实施二十三条立法,有关五大范畴都涉及敏感的相关法律修订,每一项都充满火药味,而土地房屋问题虽同样棘手,但牵涉的主要是利益分配,不是政治对抗,相对而言,政府较为容易应对。

在《施政报告》中,林郑月娥提出未来施政六大政策重点,房屋与土地问题最受瞩目,她提出「明日大屿愿景」计划,在大屿山侧边交椅洲及喜灵洲一带,填海一千七百公顷,建造多个人工岛,其中七成土地建公营房屋,可望提供四十万个住宅单位,容纳百万人居住。政府将分阶段填海,研究和设计工作于短期内启动,争取首阶段填海工程于二零二五年展开,预计首阶段住宅单位可在二零三二年入伙,政府初步估算造价为四千至五千亿港元 (约合六百三十亿美元)。

如此大规模填海,是一项超巨型工程,耗资惊人,旷日持久,涉及香港未来二三十年规划。香港多个环保组织群起反对这一填海造地计划,泛民主派对此不表支持。守护大屿联盟、土地正义联盟发起游行,近六千人参与,大肆散布「倒钱落海」、「掏空库房」、「专为新移民而设」、「工程有利于中资企业夺标」、「阿爷级(指中央)任务」……这类无端揣测之说满天飞,主流民意认为,妖魔化「明日大屿」计划对香港是不负责任的。

不引远水,近忧永远无解。正如立法会议员谢伟铨所言,「明日大屿」是回报可观的长远投资。据发展局局长黄伟纶透露,自今年六月展开《施政报告》的政策制定,即土地大辩论展开后两个月,技术部门初步认为中部水域填海一千七百公顷「似乎可行」,并由特首「拍板」在《施政报告》提出,过程「绝密」,无法对外透露。他重申,「明日大屿」未有具体成本,但以每尺一千三百至一千五百港元填海成本推算,首阶段填海需约一千多亿元,若摊分十五至二十年,每年数百亿元,政府能够承担。

都说林郑月娥做事干练,认定了就勇往直前,不过却不善于听身边人谏言。据林郑身边的一位人士说,由于「保密」,他事先也没有听说「明日大屿」计划,十日那天听了林郑提出的宏愿,吓了一跳,麻烦来了,果然扰攘纷呈,这两天特首要身边人四处解释灭火,这火还能怎么灭,事先如何操作都说不清楚。

对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一位人士分析说,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发展,就必须要付出某些代价,问题是这种代价的付出是否必要,是否符合程序。「明日大屿」愿景,竟然匆匆三个月就「拍板」写入《施政报告》。这一千七百公顷究竟是如何拟定的?连一个基本预算都没有,正如林郑十月十六日在一个公开场合强调说,「其实详细研究都没做」。既然如此,为什么要急匆匆推出呢?完全可以待计划完善后在明年再宣布的。

林郑月娥任期到二零二二年六月,即使连任一届也只是到二零二七年。「明日大屿」愿景二零三二年才开始入住,如此跨越特首任期的愿景,究竟有没有事先上报中央?再说,中央近年已对「向海要地」填海加速城市发展的做法有所反思,并在去年起推出多项措施,加强监管填海。深圳、广州、珠海、中山、澳门等地的填海工程纷纷被中央叫停,林郑为什么要闯关突破?填海筑岛工程往往对邻国邻省的航运、军事、环境都有影响,香港如此大规模填海,与广东省、与澳门、与深圳、珠海、中山等地沟通了吗?中央要香港重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香港却在自己管辖区域关门作特大手笔工程。

林郑在《施政报告》中没有涉及当年「玫瑰园计划」,翌日却在公开场合突然提到一九八九年十月,英国治下的香港推出备受争议而同样涉及填海的「玫瑰园计划」。时任港督卫奕信公布兴建「香港机场核心计划」,兴建位于大屿山赤žP角新机场和其配套铁路、隧道……这是香港脱离英国统治前,英国在香港实施最大型工程。整个工程背后隐藏什么秘密?

这一计划,成了回归前中国与英国争拗重点,中方对于大型基建项目持量入为出观点,要顾及为即将回归的香港特区政府留有足够储备,而英方观点则大大超出中方能容忍的规模底线。英方是想在撤出香港前留下香港人忘不了的地标性建筑。该计划经缩小规模后于一九九二年动工,工程延续到一九九七年之后,因此英方的决断需要同中国政府商量。

林郑重提玫瑰园计划

日前在谈到当年「玫瑰园计划」时,林郑月娥说:「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当年政府没有这个决心排除万难,没有迎难而上,今日的香港会是一个怎样的香港?所以希望大家都鉴古知今。」对此,有香港学者说,在这种时候,林郑根本不宜也没必要重提港英时期的所谓「玫瑰园计划」,看来她政治智慧尚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