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冷待一战(图)

发布 : 2018-11-1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右)在巴黎出席一战百年华工追思活动。(新华社)


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00周年纪念活动,因全球领袖云集而成了各国传媒的焦点,有海外舆论指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引人注目地缺席这一活动。其实,中国并未缺席这一活动,只不过出席的级数较低,仅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吉炳轩代表,而且官方宣布他出席的是巴黎和平论坛及相关活动,并未强调一战百周年。这比4年前巴黎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活动的中方代表规格已有提升,2014年代表中方出席的仅是前外长李肇星。

人大副委员长 吉炳轩赴巴黎

百年前的一战,战场虽然主要在欧洲大陆,但中国也并非单纯的局外人,当时的北洋政府在战争末期曾加入协约国参战,虽未派兵,但却有14万华工被英法招募到战场服役,牺牲至少2000多人,中国因此还成了战胜国。

但一战在中国人眼中,却是五味杂陈。作为战胜国,中国不仅一无所得,战后还被列强胁迫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移给了日本,因此引发了「五四」运动。由于后来北洋政府垮台,国民党和中共两个政权都耻于纪念一战,百年前牺牲的华工在欧陆成了孤魂野鬼。

大陆的教科书,对于一战的定性至今仍是「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与被定性为「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截然不同,前者是「非正义战争」,后者则是「正义战争」。不过,近年中国对一战华工开始正面评价,称他们「为欧洲大陆恢复和平和战后重建作出了独特贡献和巨大牺牲」,李肇星和吉炳轩都有到华工墓地凭吊,在英国亦推动为华工立碑。

中国对于与外国的战争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只有抗日战争最无争议。

1950年代的韩战,史学界一直有替斯大林火中取栗之说,但官方坚持是奠定新中国国际地位的保家卫国之战,但即使如此,顾忌与美韩关系,对于「抗美援朝」题材的影视作品,官方仍极尽限制。考虑到中印、中俄、中越关系,1960年代的对印边境战争、中苏珍宝岛之战、长达十多年的中越战争也都成了禁忌。只是可怜了数以十万计的阵亡官兵,从当年的英雄变成了不可言说、不知为何而战的烈士。呜乎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