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斗南从小村庄到亚洲鲜花重镇(组图)

发布 : 2019-2-14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明报专讯】每天下午4时,满载鲜花的车辆从四面八方赶来,花卉在这里集中交易,再运往国内外,繁忙的景象一直延续到凌晨2时。这里就是中外闻名的斗南鲜切花交易市场。每天有二三万人次进场交易,日上市鲜花100多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平均日交易量1650万枝,交易额1294万元,连续10馀年年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人流量和出口额全国第一。2017年,斗南花卉交易市场鲜切花交易额达53.55亿元,65亿枝鲜花从这里发出,销往全国各地。

斗南从滇池南岸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成为亚洲鲜花重镇,走过了35年。

1983年,斗南村村民种下第一枝商品化的剑兰,从那时开始,乘著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斗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0年前,24岁的斗南村村民华明升做出一个大胆尝试:拿出自家的一分承包地试种剑兰。

「当时在昆明白塔路卖花的朋友告诉我,一枝剑兰可以卖3毛钱,我动心了。」华明升说,那时候他家主要以种菜为主,1公斤菜只能卖5分到1毛钱。华明升嗅到了商机。他很快找到昆明植物研究所下属的花卉公司购买了种球,在1分地上试种剑兰。开花时,他每天凌晨骑20多公里的自行车,将剑兰送到白塔路卖花摊上,中午再骑回来。

「那一年,我种的花卖了160元,相当于在3分土地种植和销售1000公斤蔬菜。」华明升马上开始更换作物,将自家半亩、1亩、3亩土地全部种上了鲜花。现在,这位斗南村第一批种花人之一,是昆明金才园艺场的股东。

当种植鲜花产生明显效益的时候,很快整个斗南村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花,种花和种菜一样,需要细心呵护,斗南村的种菜能手又都转变为种花能手。斗南花卉从最初的剑兰增加到满天星、玫瑰、康乃馨等,品种愈来愈多,种植面积愈来愈大,收益也愈来愈好。村民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住上新房、开上新车,村子里修了新路…过去的斗南村现在已成为斗南社区,而且这里也不种花了,变成了大市场,卖花、营销品牌和提供包装、物流服务。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鲜花市场愈来愈大,也不限于昆明地区了,带动周边省份不说,还辐射到南亚东南亚地区。市场大了,中间商多了,花农不需要再送花进城。」斗南社区党委副书记华少明还记得以前斗南花市的模样:斗南村的街心每天上午都被挤得水泄不通,花农挑著扁担和箩筐卖花、商贩推著自行车收花。

1994年,斗南开辟了12亩土地,建了第一个花卉交易市场,从此鲜花交易告别了「露水摊」。仅过了3年,市场就嫌小了。1997年斗南街道开始重新在周边选址建设。创立于1999年的昆明斗南花卉有限公司,新建了占地56亩的斗南花卉交易市场,从此,开始了深耕花卉市场之路。2001年,经上海第十四届吉尼斯总部认证,斗南花市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交易市场。

2012年,打造国际性花卉产业园的思路应运而生,总投资50亿元,规划面积1020亩的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开工建设,2015年3月产业园区一期项目占地286亩的「花花世界」投入使用。

斗南变成亚洲最大鲜切花交易中心后,花农也转变了身分,他们卖花、做中介、做物流、做包装。2017年,斗南社区实现经济总收入2.44亿元,居民人均纯收入16300元,与1985年社区经济总收入565.64万元、居民人均纯收入509元相比,增长了很多,社区居民都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2002年12月20日凌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A)正式在斗南落成「开槌」,这成为斗南花市成功转型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昆明花拍中心总经理张力既是第一批花卉从业者,也是第一批花卉拍卖师。从花农到拍卖师,张力的经历就是斗南不断创新发展、成功转型升级的最好体现。他介绍,拍卖中心投入运营,使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对接国际市场通行的定价、质量标准体系等一系列规则,集中了对手交易、电子拍卖交易、电子统一结算交易、B2B等4种交易模式。经过16年的发展,KIFA成为目前国内最大,亚洲第二大的交易中心。2017年,KIFA共拍出各类鲜切花11.04亿枝,拍卖均价为每枝0.92元,拍卖总量和拍卖均价均创历史新高。

如今,斗南已是国内最集中的花卉企业集群发展和产业聚集区,在全国乃至亚洲都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与定价权,但是斗南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2017年6月15日,省发改委公布云南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昆明斗南花卉小镇成功入围云南省创建全国一流特色小镇名单,计划力争通过3年努力建设成为花卉产业提升的平台,「产、城、人、文、旅」有机融合的空间发展平台,就地城镇化工作的典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