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意义激励人心 多地「开花」(图)

发布 : 2019-8-2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波罗的海之路」民众手牵手。(资料图片)


爱沙尼亚学者佩泰当年身处国外,错过参与「波罗的海之路」,但此后以政治学者的身分深入研究这历史事件。他指这次示威对独立进程影响深远,成功关键在于构思本身的象徵意义激励人心,当时非暴力理念亦深入民心,示威者以歌唱节等方式和平示威。

3国搞手合作 召集靠电台电视

历史学界相信「波罗的海之路」最先由「爱沙尼亚人民阵线」提出,部分更认为是其创办人之一、后来成为首都塔林市长的萨维萨尔(Edgar Savisaar)。佩泰估计构思在7月才初见眉目,但3国民主运动人士立即全力组织,甚至跟地方政府协调路线,又徵召大巴载人。当年没有互联网,搞手以固网电话联系,并靠电台和电视台召集。佩泰称,塔林的示威者据称发起轮流高呼「自由」一词,并传到其他两国,他不肯定执行是否这样精准,但也不失为另一象徵。

佩泰指「波罗的海之路」另一成功主因,是苏联已失去对3国的控制,连地方官员也支持独立运动,提供后勤协助。莫斯科只剩军事镇压的选项,苏联1991年1月曾试图镇压最先公开寻求独立的立陶宛,13平民被杀,但因惹国际公愤停手,同年3月立陶宛成为首个退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则到8月才独立。

「波罗的海之路」启发了其他地方的抗争运动,例如2004年「228百万人手牵手护台湾」和2013年「加泰罗尼亚独立之路」等。有香港网民也发起今日效法举行「香港之路」。爱沙尼亚网媒指,发起者是在当地成立初创公司的香港企业家,她垮唹见爱沙尼亚朋友谈及1989年事件,才兴起想法。佩泰亦知悉「香港之路」,他表示行动若成功,会向世界展示许多港人认真忧虑这地方的未来,并希望其诉求获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