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篇章:走运与倒霉 季羡林(组图)

发布 : 2019-11-15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图d


【明报专讯】【1】走运与倒霉,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概念。世人无不想走运,而决不想倒霉。

【2】其实,这两件事是有密切联系的,互相依存的,互为因果的。说极端了,简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这并不是我的发明创造,2,000多年前的老子已经发现了,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老子的「福」就是走运,他的「祸」就是倒霉。

【3】走运有大小之别,倒霉也有大小之别,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运越大,则倒的霉也越惨,二者之间成正比。中国有一句俗话说:「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这种关系。

【4】吾辈小民,过?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吃、喝、拉、撒、睡,操持?柴、米、油、盐、酱、醋、茶。有时候难免走点小运,有的是主动争取来的,有的是时来运转,好运从天上掉下来的。高兴之馀,不过喝上二两二锅头,飘飘然一阵了事。但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闭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没有人去争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过心里郁闷几天,对老婆孩子发点小脾气,转瞬就过去了。

【5】但是,历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们,他们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个地区、一个行当的安危。他们得意时,比如打了一个大胜仗,或者倒卖房地产、炒股票,发了一笔大财,意气风发,踌躇满志,自以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两二锅头了得!然而一旦失败,不是自刎乌江,就是从摩天高楼跳下,「而今安在哉!」

【6】从历史上到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有一个「特色」,这在西方国家是找不到的。中国历代的诗人、文学家,不倒霉则走不了运。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算的这个总账,后来并没有改变。汉以后所有的文学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写出了震古烁今的杰作。像韩愈、苏轼、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从来没有过状元宰相成为大文学家的。

【7】了解了这一番道理之后,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意义是重大的。它能够让我们头脑清醒,理解祸福的辩证关系: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必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亦长寿之道也。

1998年11月2日

■作者简介

季羡林(一九一一—二○○??o?J??,已故国学大师,与二○一八年过世的饶宗颐并称「北季南饶」,三十五岁成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以精通梵文、吐火罗文等已消亡的语言为名。文化大革命期间,他惨遭学生、工人批斗,囚于北大环境恶劣的「监改大院」(俗称「牛棚」),后来将回忆写成《牛棚杂忆》,盼教育后人别重蹈覆辙。

■相关著作

《季羡林谈人生》

作者:季羡林

出版:三联

■学习重点

祸福相倚

「祸福相倚」语本《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与福常相因而至,往往福因祸生,而祸中藏福。「乐极生悲」告诫我们切勿得意忘形,「否极泰来」则勉励我们相信黑暗过后总有光明。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世事物极必反,周而复始,人生的祸福都是天道循环,只要能够泰然处之,安之若素,不怀忧丧志,一旦困厄结束了,顺遂的日子必然到来。如此看来,如果当下是「最坏的时代」,那么「最好的时代」也不远矣。

■实战篇

【1】本文共有7个段落,假若把结构分成4个部分,试指出各部分由哪些段落组成。(8分)(图d)

【2】试根据第1至第2段的内容,判断以下陈述,选出正确答案;限选答案一个,多选者0分。(4分)

i) 作者认为走运与倒霉两个概念必然相互抵触。 正确 ○ 错误 ○ 无从判断 ○

ii) 作者引用老子的话语旨在说明人有旦夕祸福。 正确 ○ 错误 ○ 无从判断 ○

【3】综合全文,以下哪项为作者对祸福的看法?(2分)

A. 祸福由人

B. 祸福有命

C. 祸福相生

D. 祸福无常

A○ B ○ C ○ D ○

【4】作者引述司马迁《太史公自序》,用意何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以下哪项描述最切合作者提出的「长寿之道」?(2分)

A.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B.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C.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

D.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

A○ B ○ C ○ D ○

【6】综合全文,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说理?(2分)

(1) 对比 (2) 引用 (3) 设问 (4) 比喻

A. (1)、(2)

B. (1)、(2)、(3)

C. (1)、(3)、(4)

D. (2)、(3)、(4)

A○ B ○ C ○ D ○

■黄慧琦

现职中学教师,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深信文字的力量。

顾问老师:黄慧琦

图:资料图片

鸣??o?J??三联出版

[语文同乐 第4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