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访西南联大校友 出书致敬自由学风(图)

发布 : 2020-1-27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西南联大遗址。


【明报专讯】一所只存在8年的大学,却因人才辈出成为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传奇。一名内地学子日前出版对70多年前曾是西南联大学生的访谈,向自由学风致敬。目前在台湾大学就读研究所的丁元元,自2014年起用约两年时间寻访当年校友,集结成「不问西东:西南联大在沪校友访谈录」一书,去年底在内地出版。

他告诉中央社记者,出版这本书,是希望现在的内地读者看了后,了解「大学是可以那么自由的」;也希望读者能关注小人物的生命史,而不是只注意那些有名的人。他自己就从这些90来岁的受访者身上,看到关于风骨、学识和时代记忆等宝藏。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存在于1937年到1946年间。当时全面对日抗战,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是南迁到湖南长沙,后来又再迁校到云南昆明,是为西南联大,也是当时中国最好的大学。

这所只存在了8年的学校,却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师生中包括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和李政道,还有170馀名内地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顶著这样的成绩,加上许多人回忆当初在联大自由的学风,西南联大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页传奇。

近年来在中国,怀念以及研究西南联大的现象,已经可称为「联大热」,而丁元元正是这样一名「联大粉」。

对他来说,西南联大最大的魅力,一是由校长、教授和学生共同民主治校,一是学风自由、多元包容。

然而,上述赫赫有名的理工科人才,却也对照了文科、社科人才的命运多舛,这是丁元元采访时的一大感触。

中共对知识分子并不信任,再加上国共对立的情势,许多优秀的文科人才没有被重用,还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被清洗,能平顺度日已是大幸。

他采访的西南联大政治系毕业生吴德鋐,尽管受教于政治学家张奚若、哲学家金岳霖这些名师,但终其一生待在上海的纺织单位担任高级会计师、经济师,做跟政治学无关的工作。而他的同学易君博后来在台湾的政治大学担任政治系教授,作育英才无数。

改行、转业,成为许多文科知识分子的选择,丁元元对此感到可惜。即便如此,他认为吴德鋐守住了老师张奚若的教诲:「攻读政治学绝不要为了做官,要立志当一个社会改革家为上策,立志当一个正派的政治学者为中策,如果这两者都当不成,就当一个普通人,趋炎附势钻营求官为下策。」

这些教诲,即使是70、80年后的今天听来,依然掷地有声。

和那些因为小说「未央歌」而对西南联大有想像的读者类似,丁元元因为高中时读了作家汪曾祺的散文,开始接触到西南联大的历史,后来他还在网路上买到一本早期的西南联大校友通讯录。但一直要到2014年,当时30岁并已经在报社工作的丁元元,才真正开始了这场与时间赛跑的采访计划。

最终他当面采访或拜访了30人,写成了20篇访谈。其中,还健在的有7位,他们最近都拿到了这本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