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揭月背地质结构(图)

发布 : 2020-2-28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嫦娥四号玉兔二号上搭载的测月雷达获月背地下浅层的雷达图像。


【明报专讯】继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著陆月球背面后,中国探月工程「嫦娥四号」首次揭晓月背地下40米深度内的地质分层结构。科学家称,该发现对了解撞击对月球表面的改造、火山活动规模与历史等具有重要意义。

嫦娥四号探测器于去年1月3日在月球背面最古老且最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底部成功著陆。中新社报道,据中科院国家天文台昨天(27日)消息,该台李春来、苏彦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四号」搭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的测月雷达,在前两个月昼期间,透过高频通道雷达所探测的数据,以及月球浅层物质的特性参数,沿著月球车行走的106米路径,在深度40米范围内,识别出3个不同地层单元。

研究显示,第一单元为月表到地下12米的细粒月壤,内嵌有小量石块,此月壤层形成于多个撞击坑互叠的溅射物之上;第二单元为地下12米到24米的溅射物沉积层,内部存在大量的石块,甚至形成碎石层和碎石堆;第三单元为地下24米到40米,是不同时期、更古老的溅射物的沉积和风化产物。深度40米以下雷达信号微弱,已无法推断其物质特性。

科研团队结合区域地质历史,推测附近区域地表40米以下被月海玄武岩覆盖。该研究成果26日在国际科学期刊《科学·进展》线上发表。

科学家表示,揭晓月背地下结构,对于了解撞击过程对月表的改造、火山活动规模与历史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将极大提高人们对月球撞击和火山活动历史的理解,并为月球背面的地质演化研究带来新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