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学少年,都是不思进取吗?

发布 : 2020-12-15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当听到子女说「我不想上学」,可以想像父母的面容及内心的忧戚。很多时候家长很直接的想法就是,这孩子一定是躲懒所以不想上学,或一定是逃避学习。但是笔者接触的青年人中,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更多因素造成孩子「拒学」。

阿珊(化名)自小名列前茅,用心上学,深得小学教师及同学的爱戴,视之为重点栽培的学生。可是,当她上到中学后情况逐渐转变。她失去了回校的动力,甚至连校门也不想踏进。问其原因,她亦表示不知情,只好用生病来逃避,她表示:「父母、老师及补习老师也很关心我,但我总是回不到学校。」最终,阿珊经心理评估后,发现她因「严厉的自我要求」及「过度追求完美」造成焦虑。原来问题不在学业成绩或不思进取,而是这个好学的小孩觉得自己「不够好」。

中学生追寻自我认同

「拒学」简单而言是无法面对学校的学习,出现身心抗拒的症状或行为。造成「拒学」的原因包括个人心理层面的焦虑、家庭层面的过度保护,以及学校层面的人际问题。而「拒学」行为并非只出现在成绩差的学生身上。

青少年在中学正追寻自我认同(self-identity),自我认同包括自己对自我的认识,以及由他人而来的评价。青少年需全面地寻找理想、建构个人的价值观及目标,若只依赖单一的赞赏及肯定(如学业成绩),当遇到挫折时,便落入个人负面的评价。

在正规课堂以外的其他学习,亦是年轻人成长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青年需要放眼世界、扩阔胸襟及眼光,多尝试不同的活动,增加个人不同的经验,才能达至更全面的成长。

在家长心目中,阿珊仍然是他们旧日眼中的高材生,但忽略了她升上中学后的适应及改变,例如学习模式、教师、同学、语言及环境等的改变,从前熟悉的种种一下子有所不同,从前的支援系统亦需重新建立。因此家长需要对孩子的各样变化有敏锐触觉,多关怀及沟通。家长切记要适时调节对孩子的期望。你愈是放手,你的孩子飞得愈高。

拒学只是问题的表徵,背后往往包含?更深层的原因。青春期的阶段,少年人的重心往往由家庭慢慢转移至朋辈身上。而少年人在此阶段,亦透过与人相处,建构个人的自我认同。如在学校找不到成功感、与教师或同学的相处出现问题(例如对方的评价、潜藏的欺凌问题等),亦是少年人拒学的一个很普遍的原因。因此家长除了要调校对子女成绩的期望外,对子女在学校的其他校园生活,亦需要多加关心。

成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过程有起有落,但我们深信有你同行,你将会成就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经验。

最后,想藉此告诉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上,你其实并不孤单,家、校和社工的协作,会是你随时的帮助。让我们并肩与孩子一同成长!

若你希望就是次分享题材作进一步了解或寻求协助,欢迎电邮至counsellingunit@ymca.org.hk,本会将派员联络。

文:蔡伟聪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荃湾会所注册社工)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重视个人身心发展,以及健康的亲子和家庭关系。青年会致力提倡品德教育、文化承传、康乐体育等发展,僚媎「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