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迁移:伤心人别有怀抱——《青玉案?元夕》的抒情结构(组图)

发布 : 2021-2-2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图一



图二


【明报专讯】元夹x??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或元宵,现代人们虽然戏称它为中国情人节,但其实已不太当作什么大日子,不过,在古代这节日可重要得多。中国古代城市管理一向实行宵禁制度,晚上不准夜行。然而,唐代开始,元夕豁免宵禁,容许百姓放夜,赏灯饰、看表演,玩个通宵达旦。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取消宵禁的朝代,平日夜巿开放,元夹x??人山人海、声响喧天的热闹景?更盛。那种节日气氛,今天大抵只有除夕夜可以相比。元夕在古代既是大节日,写元夕的诗词多不胜数,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最特别。

【1】事情的层次

词是古代的流行曲,可唱,一如今天的歌曲,必须押韵,以表现音乐感。《青玉案?元夕》在下表八句套了红的字便是押韵的地方。由于语音变化,今天这八个字不论粤语或普通话,已不太觉押韵了。

辨别押韵之处,对理解和分析词作有一个重要作用,词是按韵脚分层次的,大抵上,每押一个韵脚,便是一个层次。因此,《青玉案?元夕》基本上分为以下八个层次:(图一)

古人的生活习俗

(1)香料熏衣服

就像今人涂香水,古人有用香料蒸熏衣服的习惯,既让衣服带有香气,也有驱虫之效。人们还会把香料放入小囊,佩带在身上,同样有装饰和添香的双重作用。辛弃疾在词中两?x??及「香」,当然略有文学的夸张,但不完全是虚写。

(2)杂技、音乐等娱乐表演

一般书籍解释鱼龙为鱼形或龙形等各式各样花灯,并不准确。鱼龙原是汉代的杂耍表演,人们先扮成猞猁(大山猫),一边舞动,一边跳入水中,然后借水花的掩饰变身成鱼,继续舞动,然后再燃放烟雾,在迷雾的掩饰中变身为龙,烟雾飘散后在阳光下炫耀舞动(见《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可见,鱼龙戏有点像今天的舞龙舞狮,但有魔术的元素,更变化多端。古代像鱼龙戏这类的杂技表演很多,宋代元夹x??的表演项目有击丸蹴鞠(踢球)、踏索上竿(踩绳、爬竿)、吞铁剑等杂技;药法傀儡等木偶戏;吐五色水、旋烧泥丸子等魔术;猴呈百戏、鱼跳刀门、使唤蜂蝶、追呼蝼蚁等马戏,以及各种音乐演奏等等。辛弃疾在这里举「鱼龙」的典故,借代元夕当晚各式各样的表演节目,不是指重演汉代的鱼龙戏。

(3)女子看重发型打扮

古代女性,一如今人,同样爱打扮,何?元夕这等大节日!在辛弃疾这首词中,限于篇幅,除了涉及香囊的嗅觉描写外,主要聚焦于头部的视觉描写。古代女子头面的打扮包括发型、画眉、打粉底、涂胭脂、红唇等,尤其头发,宋代妇女特别喜欢高髻,竟有高至三尺,政府甚至颁过禁令,不准在头上建危楼,当然无效。头上饰物更不可少,光是用来固定发型,便有笄、簪,或梳等,各又有不同款式,琳琅满目,不输于与今天大型头饰店所见。古代佩戴饰物,须配合时节,以元夕为例,因为到处都是花灯,所以女子会戴上以飞蛾为造型的头饰,称为闹蛾儿,仿效飞蛾戏火,想像一下,满街的女子头上都戴?闹蛾,在灯火之间穿插往来,的确很有趣味。古人不分男女,都爱在头上戴花,真花假花均有,乃至把不同花簇集成花冠,元夹x??冬天刚过,所以女子会戴上雪柳造型的头饰配合时节。假花比真花更奢华,宋代「民间习俗日渐侈靡(奢侈),糜(浪费)金以饰服器者不可胜数」(见《日知录》卷二),政府下过节俭的法令,同样无效,李清照有一首名作《永遇乐?落日熔金》也写元宵,其中提及当时妇女「捻金雪柳」(用金线捻造雪柳),即辛弃疾所写的「雪柳黄金缕」,当然,「黄金」不一定写实,旨在描写头饰的华丽和贵气。因此,蛾儿和雪柳是宋代妇女两种不同头饰,黄金缕是雪柳的材料,辛弃疾以它们借代当时出游妇女的盛装打扮。

【2】情景的结构

(图二)

词的首六个层次,分别从景与人两方面,以浓笔渲染元夕的热闹景?。我们上期提过,词与诗的分别之一,在于词把一件整体的事情,分割为细碎的画面或镜头,由读者重组还原为事情的整体。因此,辛弃疾把元夕的热闹、繁华情境,分割为:树上花灯、烟花、路上熙来攘往的人车马、整夜的音乐演奏和表演等四个画面(上片),以及由妇女头上饰物的部分,拉开到出游妇女的全部等两个镜头(下片),以这六个分割情景拼凑出元夕的繁华和热闹。

有些注本把上片首句、次句「更吹落、星如雨」,以及第六句「一夜鱼龙舞」统统解释为描写花灯,这是不了解词的句法。如果上片四个层次中竟然用三个层次重复只写花灯,便不能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描写元夕的多姿多采盛?了,太单调。学生作文若此,老师也会批下单薄、不够丰富等评语,辛弃疾的想像会如此贫乏吗?

词的最后两层次,以叙事者「我」的事情为枢纽,引出最后的人和景的幽独层次,与前六层次的繁华作对比。我在繁华中寻不?要找的意中人,然回头看,才发现原来意中人不慕繁华,正在灯光稀疏暗淡之处。「众里寻他」与前六层次的繁华连系,「蓦然回首」与最后层次的幽独连系。「那人」与盛装的众女子对比,「阑珊处」与花灯、烟花、车马、表演的盛?对比。

【3】情理的主题,以及性情的感悟

元夹x??古代最热闹节日,咏元夕,一般写它的繁华。辛弃疾却借元夕的欢乐热闹繁华,反衬一位离群独处、自甘落寞的女子,宁愿、也敢于不与众同。为什么这位女子如此幽独呢?是淡泊世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外境动心的王维式清静?是不屑与世俗同流、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孤高自赏的李白式寂寞?还是与世相违、杆格不入、在天地间飘泊流离的杜甫式孤独?只知道,这位女子别有世俗繁华之外的怀抱,辛弃疾也别有现实以外自己理想与心志的怀抱。

读者诸君,你呢?

文:林苇叶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范围包括中文阅读教学与评估、香港少数族裔学生中文学习、中文教育网络分析应用等。)

[星笈中文 第0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