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小孩之旅(图)

发布 : 2021-3-16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我在教养孩子的这些年中,偶然认识了「内在小孩」的概念,更渐渐发现疗愈自己的「内在小孩」,可能才是让儿女快乐成长的关键。最近读澳洲心理治疗师顾乐本(Robin Grille) 所写的Inner Child Journeys(意即「内在小孩之旅」),书中很有系统地介绍如何透过探索「内在小孩」而成长为更好的父母,也有很多深深打动我的内容。我真心觉得,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受惠于认识「内在小孩」,容许我在此剪裁书中一两节和作个人的补充。

父母都总会经历过这种「又来了!」的时刻,那个瞬间失去内心平和、「快要被逼疯」的一刻。也许是就功课问题跟孩子争持不休,也许是听?两子吵嘴而无名火起,也许是面对两岁小鬼扭计而情绪崩溃……

反应过大或过淡 先安抚内心

当我们发现这些纠缠不断的模式重复又重复地困扰自己,那其实是一个信号,告诉我们是时候探索自己内在,而不是再去外求对策——我们需要停一停、想一想,究竟是「自己的哪个部分」被触动了,以致我会出现那么强烈的情绪反应?会否是「自己内心的什么」需要先得到安抚?

但除了留意自己的情绪反应是否过大(不合比例地超过实际需要),原来也要留意自己会否「反应过淡」(under-responding),例如:

.在孩子需要保护时袖手

.对孩子的痛苦不为所动

.对孩子的渴望表现冷淡

.在应该说「不」和设定界线的时候过分宽容

.太少要求孩子合作

这一段令我当头棒喝。我回想起大仔初生时在生死搏斗后存活下来,我在深切治疗房见到他后却毫不心痛甚至发笑,还有他出院回家后长哭时我一度撒手不管。究竟我有什么被冷藏了,我有什么感觉被否定了,以致我会有如此冷漠的反应?

长大的自己 拥抱幼小的自己

书中有探索内在小孩的详细指引,同时它也有一个简单版的精要。即使只有一两分钟,只要能待在独处的安静中,就可以尝试这么内省——「当我大约是孩子这个年纪,而又做出类似他的行为时,我是怎么样的呢?那时候我需要的是什么?」

我之前内在探索过很多次,大致知道自己襁褓时的状态。上述那个问题带领我再次看到自己初生后所经验的冷漠;我不懂安抚孩子,因为同龄的我也没经历过。我想像长大了的自己,重新拥抱、陪伴、安抚那个幼小的自己。我知道,如果我在大仔出生时已懂得安抚内在小孩,疗愈自己,我会更有力量,懂得更有滋养地表达对他的爱。同时,学习永不嫌迟,我相信今后的「内在小孩之旅」,永远都会能带给我更美好的关系。

更美好的关系,可以不限于亲子。最近有一次我为支持家人而热心提问,却被对方误会为意图问责。我在委屈的同时,也看到自己对被他人误会,原来有很强烈的羞耻感,源头在我童年的一刻,出路不在于自怜自艾或与对方纠缠,而是疗愈那个曾被耻辱伤害的内在小孩。顾乐本的书还有更多应用于亲子教养的案例,篇幅所限,容我之后续谈。

文:叶杏丽

思想与感情澎湃的两子之母。明白要令身边人幸福,得先让自己幸福。盼能活出爱中无枷锁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