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感染力vs.扭曲历史 数码上色掀争辩(图)

发布 : 2021-4-1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巴西艺术家阿马拉尔把在1943年于奥斯威辛集中营被注射毒剂杀死的14岁波兰女生科沃卡(图)的黑白照片加工成彩色。阿马拉尔认为,数码化上色可令相中人更具人性化。(网上图片)


随著科技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兴起,为黑白相片「上色」的做法愈见普遍。但为具历史意义的黑白相片「上色」并非没有争议,支持者认为彩色相片更具感染力,可令人更有共鸣和代入感,但反对者则担心此举会模糊甚至扭曲历史。

旧相彩色化的其一例子是由巴西数码上色师阿马拉尔(Marina Amaral)跟奥斯威辛纳粹集中营博物馆合作的「奥斯威辛的脸孔」项目,为大批集中营的黑白相片上色。阿马拉尔坚定认为,数码化上色有潜力协助重构遗失的人性,可移去观看者对相中人的「情感障碍」,她说:「我认为此举令他们(相中人)人性化,他们不再只是数字或统计数据,而是像你和我的人。颜色令我们更感到同理心,有助我们以更深入、更具意义的方式去跟相中人联系。」她的其中一张印象深刻的照片是一名14岁集中营女囚,从黑白原相中其嘴唇上的肿块未必起眼,但当照片色彩化后,其血[就清晰可见。

创作者称赋人性 学者质疑反疏离

不过,不少图像史学者对这做法表示质疑。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艺术史及文化政策学院副教授马克-菲茨杰拉德(Emily Mark-FitzGerald)和其他图像史学者质疑,在上色过程的各种加工,例如移除尘埃、刮花或其他不完美之处,然后加上假设的颜色,只会淹没而非突显过去。马克-菲茨杰拉德直言,看到那些上色旧相时,第一反应也是觉得很奇妙,但接著就会开始提出连串质疑,例如相片加工的动机、相片被加上或移除什么资讯等。

《魔戒三部曲》导演彼得积逊2018年纪录片《不老的战迹》(They Shall Not Grow Old)用上了放大和上色的一战西方战线影像。大英图书馆首席新闻及移动影像策展人麦凯南(Luke McKernan)撰文批评「这是荒唐之举」,他质疑道:「彩色化不会带我们更接近过去,它只会增加现在和过去的间隙,那做不到即时感,它只创造差异。」(Euronews/Wir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