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一针改基因
美国科学家宣布研究利用革命性的「基因剪刀(CRISPR)」技术,控制身体产生坏胆固醇的基因停止运作,藉以大幅降低患上心脏病的风险,病人因此只要接受一次过注射,就毋须再长期服用降胆固醇药。研究人员已在动物测试确认此疗法具有成效,期望未来3年内展开临床测试,盼可靠此技术预防这个人类头号杀手。
一次过注射 毋须长期服药
目前估计全球每年有多达1800万人死于心脏病,当中约85%死于心脏病发作及中风。心脏病风险较高者需要长期每日服用薄血药、降胆固醇药和降血压药等控制致病因素。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心脏病及遗传学专家卡蒂里申(Sekar Kathiresan)带领研究团队,由左右心脏病风险的因素著手,以肝脏中一种制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俗称「坏胆固醇」)的基因作为目标,进行基因编辑疗法。
LDL会随时间在血管内累积,最终导致血管堵塞并引发心脏病。有研究显示,部分人因一种与LDL有关的基因PCSK9变异失去功能,令体内胆固醇水平较一般人低,患上心脏病的风险亦较小。卡蒂里申的团队便利用近年新兴的「基因剪刀」技术,以一种称为纳米脂质(nanolipids)的细小分子包裹基因剪刀CRISPR-Cas9分子,再注射入血管,它们抵达肝脏后释出CRISPR-Cas9,并找寻PCSK9基因进行改造,最终令30至40%的PCSK9停止运作,以模仿自然的基因变异。
研究人员以实验鼠作测试,发现注射后其体内胆固醇水平下降达35%至40%,而以猴子为对象的测试亦有良好效果。研究人员期望在未来3年内以患有遗传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展开临床测试。此患者因基因问题,长期维持高胆固醇水平,连药物亦难以控制,往往会于30至40岁左右时患上心脏病。如疗法证实安全有效,将进一步推广。
卡蒂里申相信,疗法对任何有心脏病风险的成年人都有帮助,而最重要的,是将心脏病的治疗方向由长期护理变为「一劳永逸」,不单便利病人,亦可减轻医疗系统负担。
不过,有专家则警告,基因疗法难以确实控制多少基因受影响,一旦出错,例如令太多基因停止运作导致胆固醇水平过低,便可能影响健康,且无法逆转。(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