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学STEAM:走入装置艺术 观众化身主角(组图)

发布 : 2025-1-1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左起迷宫创作者STICKYLINE团队黎意雄(Soilworm)、梁子程(Mic)和艺术家麦芷筠(Cynthia),以及香港艺术馆馆长(学习及国际项目)区碧鸿。



公共装置艺术强调与观众互动,当大家走进《游走迷壶间》迷宫玩耍时,自己也成为艺术品一部分。



迷宫设计让人感受到寻找出口的乐趣。


【明报专讯】思考与环境关系

大型户外艺术装置《游走迷壶间》看来是游乐设施,原来是艺术品。香港艺术馆馆长区碧鸿称「艺术」范畴很广,难以三言两语说清,但她说:「尝试比较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和传统艺术,跟大家说明一下。」她解释,传统艺术在博物馆、艺术廊展出,属于「从零到有的创作」。以画为例,艺术家在画纸上以颜料作画,终完成画作,就是从无到有的创作。装置艺术则不一样,馆长说:「利用现存的物品,经过创意及思考,设计及摆放在不同环境中。它与四周环境有很大关连,能够让大众思考(装置艺术)与环境的关系,例如为什么要放在这里,不放在博物馆。」欣赏传统艺术时,观众与艺术品的距离感较大、艺术品是主角;公共装置艺术则强调互动,观众能置身艺术品之中,也是主角。

路线迂回 色调缤纷

「得知有一大范围用作创作,很高兴,于是讨论创作艺术品时,想过不同方案,最终认为『迷宫』是很不错的概念,因为它需要一定空间,而且大人小孩也喜欢。」创作团队STICKYLINE成员Soilworm说。艺术馆正进行的鼻烟壶展览是《游走迷壶间》的启发灵感,迷宫以鼻烟壶作主要造型,配合多条有阔有窄的通道;高低不一的装置,令路线变得迂回,让人享受慢慢找出口的乐趣。Soilworm说:「这设计约有6至7个出入口,大家按喜好找最喜欢的一条路出去便可。」

「迷宫」是找通道往出口的神秘又有趣的建筑,《游走迷壶间》虽说是迷宫,却不容易迷路,且不难找出口。团队成员Mic和Cynthia均称,创作目的是「与众同乐」,负责色彩部分的Cynthia说:「特意选用缤纷的颜色为主要色调,想让大家都感到欢乐。」Mic说:「看见有学生一马当先走进去玩,原本没多大兴致的家长,也被学生感染一起玩。」

■Steam知多点

老鼠爱迷宫?

迷宫的起源已不可考,但其设计引起数学家和科学家的兴趣,甚至有科学家受到启发,于1981年发明经典的「水迷宫」(Morris Water Maze)测试。「水迷宫」由英国神经科学家Richard G. Morris发明,测试老鼠的空间记忆能力。人有辨识空间、记得空间、路线等能力,称为「空间记忆」,老鼠有没有?如有,它们的记忆有多好?为此,Morris利用游泳池设计水迷宫,原来老鼠虽是游泳好手,但不爱游泳,所以一旦落水,便想尽快上岸。于是Morris在泳池某处设置休息平台,在泳池四周以标记作导航的路标,测试老鼠游到平台的时间、记忆路线的时间等。有关测试让老鼠的学习能力被具体量化,有助科学家认识动物的大脑构造。

■价值观

欣赏

走在街上,会看见各种供公众使用的设施,它们或是艺术作品,或是休憩设施,在使用、享受的同时也不忘欣赏设施背后的心思。

文:郑惠霞

图:冯凯键

(本网发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常识学堂 第3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