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难三数年灭赤 盛事经济「隔靴搔痒」
发布 : 2025-2-0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明报专讯】政府近年多次录得财赤,政府前中央政策组全职顾问王卓祺接受本报专访表示,政府财政须从「大框架」检视问题,除了检视收支结构本身,政府与社会及市场之间关系、政府内部有否足够动力??u动财政改革,亦是重点。他认为2000年代政府早曾检讨公共财政,方法不是问题,「问题是做不做、如何做」,关键在社会及政府心态如佾x??对。
每当政府面对财赤,社会就会讨论财赤属结构抑或周期性,王卓祺引述2002年检讨公共财政专责小组报告的总结,当中提到「控制政府开支的实质增长,使其与经济的实质增长一致」的建议,王指现时两者「就是不一致」,收支未见平衡,而经济转型及卖地短期内未见有大转机,对于政府提出三数年做到平衡,他比较悲观。
除了财政司长陈茂波,特首李家超去年底上京述职时曾提财赤可能需3至5年处理。王卓祺认为,公开谈「忧」或会引起恐慌,理解他们「难处」,相信当局是「本?这个心意去看这个问题」。但他对做?x??保留,「在香港个个都好清楚,市民生活在此,知道在面对哪些问题,就算说香港如何好,我们(市民)不信,反而是更危险信号」,市民未必信任政府可带领香港脱离困局。他又形容,政府所做动作公关效果不大,例如「盛事经济」、「熊猫经济」等就令人有感「隔靴搔痒,未能切中要害」。
忧官员欠能力化意见为政策
王表示,目前重点是分析政府收支,最重要是收入结构,与不同经济体比较后就可知问题在哪里,其后「如何做、是否愿意做,给予答案,我们(市民)才有信心」。他相信香港官员都很想做,建议要多与业界了解意见,「最大问题是担心政府官员欠能力吸收、欠深度去吸纳意见成为政策」。他打趣说:「这个卷难答。对一些人有改革能力的话,是不难答;对于没有这方面经验、识见的人就难答。」
称派糖民粹 社会心态需变
除了政府的改革意识,王卓祺认为社会心态亦很重要。他形容,回归后公民社会积极要求政府「使多些钱」,例如派消费券、派糖、减税,「这属一个颇民粹意味的社会民情发展」,而在人口老化及现有福利制度设计下,社福医疗等公共开支由政府承担为主,亦需进一步梳理。
(预算案前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