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ingpaocanada.com/tor/ftp/News/20250209/_08TA005_.jpg)
台湾艺人徐熙媛
2025蛇年春节假期,台湾艺人大S(徐熙媛)传出因患上流感并发症猝死在日本,引发全球华人震惊。大S生前曾透露长期受健康问题困扰。本次突发事件不仅令公众关注艺人明星健康,也让外界重新审视日本的急诊医疗体系到底能否及时救治外国突发重症患者。
日本虽然拥有世界顶尖的医疗技术,但急诊医疗体系的确存在结构性问题。笔者长期居住日本,观察到不少两岸三地人士在使用日本急诊服务时所遭遇到的困境,深感中日急救医疗文化之不同。
例如,有港人向笔者表示,数年前曾因急病而使用东京都的救护车服务,但上车后等待近半小时也未能前往医院救治,皆因救护员(日语:救急救命士)找不到愿意接收的医疗机构;去年年底,笔者在早大的中国留学生也因半夜高烧且心脏不适而使用东京的救护车服务,但出勤的救护队员毫无紧张感,只给学生做了普通医疗检测(包括测量体温和血压)后就叫他回家静养休息。学生事后表示,还好不是复杂大病,否则后果难测。急症方面,有来日外游经验的台湾友人亦向笔者表示,家中孩子两岁的时候也曾经在日本患上感冒看急症,结果花了近数万日币,也没有得到华人医院常见的常规检测(例如抽血,输液和照X光),最后只是收到一点退烧药了事。
中日急救处理概念迥异
为什么日本救护车效率不高?为何日本的急救在华人眼中看起来很敷衍?早在新冠疫情期间,日本就已面对医疗资源不足问题,「病床拒收」现象比比皆是。在制度上,救护车属消防署管辖,并非各大医院的救急车辆,因此他们即使迅速抵达目的地接到患者,医院方面仍可能以病床满额或缺乏专科医生为由拒收病人。新冠疫情期间,甚至发生过救护车无法找到接收医院而导
致病患在车内死亡的案例。
此外,部分医院对急症患者可能因医生/救护队员评估「不紧急」而被劝返(这或者解释了笔者学生的案例)。在日本医生眼中,陷入昏迷或出现外伤大出血等才属于「紧急」范畴。这一现象背后的逻辑是,日本医院并非以确保抢救患者为先,而是以轻重缓急为基础,采取事前精细分流手段,以确保有限医疗资源不会被过度占用。由于医疗资源及人手紧张,许多医院会优先考虑住院患者与长期病患,对突发个案则采取较严格的收治标准,这也可能间接令有恶化风险的急症病人延误治疗时机。乎急救手法,日本医生常认为应遵守人体发烧自然过程,不主张过度治疗,以保持患者自身免疫力,所以在急诊过程中不会采用华人医院常见的强力介入手法。笔者推测,大S家人很可能被日本医生这种思维误导,没有意识到大S的特殊情况和事态严重性并果断采取行动,进而错过了大规模医疗介入的最佳时机。
日方应考虑设「外国游客急诊通道」
另外,语言问题也成为外国患者就医的一大障碍,非日语使用者在紧急时刻往往难以准确表达病情,日本医生又普遍难以用英语实施诊疗,造成大幅影响救治效果(有港人向笔者表示,曾在东京迪士尼乐园游玩时发现子女中暑,求助园内护士站竟发现无人能说英语,结果只能买水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