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贸吸外商 关税战下挑战多(组图)

发布 : 2025-5-05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海南目前已有12间离岛免税店,去年销售额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图为游客上月14日在海口国际免税城内休憩、购物。封关后,免税商品有望从「离岛自提」升级为「即买即提」。(刘晓宇摄)



澳斯卡粮油公司进驻洋浦开发区后,享受加工增值30%免进口关税政策。图为该公司工人在自动化车间工作。(沈燕媚摄)









位于儋州的洋浦经济开发区是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核心区域之一,区内率先享受保税政策,已形成千亿级的石化产业集群。(刘晓宇摄)


海南自贸港正以「零关税、低税率」政策,致力营造吸引投资的前沿阵地。企业进驻海南岛,不仅能享受加工增值免关税等多重政策,同时利用「北望大西南、南向东盟」的区位优势,市场前景广阔。不过海南建设自贸港恰逢全球化逆流、中美高关税对抗升级,近年实际使用外资数据有所下跌。学者分析指出,这是目前海南的重大挑战之一。明报中国组

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洋浦经济开发区,拥有深水港,北与广西隔海相望,毗邻东盟自贸区,更是中东、非洲油气进入中国的第一节点。

「我们生产用的原料、产品都从这个码头进出,这里的水深15米,是天然的深水港。」在中国石化海南炼化公司的乙烯配套码头,该公司计划经营部副经理宋鹏俊(图3)近日指出,码头有4个泊位,年吞吐能力达557万吨,接收中东、西非、俄罗斯的进口原油,把产品加工后,供应海南岛及内陆市场,部分产品销往东南亚。

中石化设加工厂 称成本低于同行

由于海南地处中国最南端,相较其他地方,能节省一笔可观的原油运输费。此外在自贸港政策下,企业在海南进口原料加工增值超过30%后,销往中国内陆可享免关税。海南炼化去年5月底起享受此优惠政策,「免除关税后,跟同行包括东南亚、日本、韩国企业相比,在原料采购上具有成本优势」。该政策2020年落实以来,据海口效碢统计,共减免11.71亿元(人民币,下同)税款。

同样作为洋浦首批享受免关税政策的企业,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自投产以来,亦获相关减免,至今共节省3亿元成本开支。这间企业主要研发、生产加工食用植物油与磷脂产品,2020年8月落户洋浦。在政府支持下,仅花6个半月时间,就建好首条生产线。目前年产量加工达每年100多万吨。

「我们的工厂距离码头不到两公里,方便原料进来。」海南澳斯卡国际粮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又华(图4)称,公司主要从加拿大、巴西等国进口原料,加工成食用油后销往国内,辐射云南、贵州等地。「我们一半的产品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将产品运到西南市场。」

粮油商盼进军东盟 忧经贸格局转差

虽然公司目前以内销为主,不过曹称东盟国家拥有丰富水产品,却缺乏商用饲料、规模化的压榨工厂,一些客户盼他们将产品销往东盟,只是碍于目前国内订单排得过满,交付压力大,未来盼借助海南地理优势「向外走」。他称中国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东盟3个地区加起来,人口逾10亿,市场「可以说相当大」。

数据显示,2020年起,东盟已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22年双边贸易额在中国对外贸易额中的比重超过15%。这对海南意义重大,中国版图上,海南离东盟最近。早在2023年,海南提出营造「两个总部中心」,即中国企业进入东盟的总部基地,以及东盟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的总部基地。

然而,自贸港建设恰逢国际经贸格局碎片化,今年更遇上中美贸易战升级,在海南投资的企业密切关注局势。曹又华称,原材料进口不涉及美国,不受直接影响,但现在经贸格局仍是业界最忧心的。

在今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外经贸部(商务部前身)原副部长龙永图指出,当前国际贸易环境不利,海南自贸港「某种意义上可说是生不逢时」。去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长迟福林亦提及,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全球投资者关注的首要因素,海南自贸港吸引外资困难增加,尤其是外商投资愈来愈集中在地缘政治偏好一致的国家。他形容自贸港建设处在「关键当口」,估计「挑战大于机遇」。

翻查数据,2018至2022年,海南实际使用外资均呈增长态势。根据中国外资统计公报,海南2022年实际使用外资37.1亿美元,2023年32.6亿美元,下跌12%。至于去年公报暂未发布。

海南省商务厅指出,去年该省实际使用外资规模全国排名第十,未有公布具体数字。

龙永图:可说是生不逢时

学者:不因一数据质疑开放势头

「(这几年国际格局)对海南肯定有负面影响」,海南大学和辽宁大学特聘研究员陈波向本报指出,海南作为自贸港向世界开放的进程中,一直从制度建设方面向前推进,开放程度愈来愈大。「可是从数据上,没有看到特别明显吸引外资的效果,甚至还出现下降。这是因为大环境(影响)。」可说这是海南自贸港目前最大挑战。不过陈波强调,从一个国家开放的战略来看,不会因一个数据去质疑开放的战略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