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学童有精神疾病 7%想死曾试 「自杀属冰山尖端」 谘委会促解下层问题(组图)
发布 : 2023-11-3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

前食卫局于2019年委托两间大学医学院,针对3个年龄群组做精神健康调查,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教授林翠华(左一)及名誉临?教授熊思方(中)分别领导针对长者及儿童与青少年的调查。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主席黄仁龙(左二)昨日称,本港教育制度「一个考试定生死」,促反思如何令学童对成功有不同标准,而非单看重学业。右二为中大心理学系教授梁永亮,右一为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教授陈秀雯。(张逸羲??o?J??

【明报专讯】学童自杀问题近期响起警号,中大医学院针对儿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调查发现,约四分之一学童过去一年出现精神疾病,另有6.9%的人过去一年曾有自杀念头或行动,中学生比率更达14.5%。调查数据未涵盖近期自杀潮,医卫局精神健康谘询委员会委员、中大学者熊思方认为,自杀只是「冰山尖端」,反映下层有千丝万缕问题须解决,避免学童「有问题不求助,跳了你先知」。
吁反思「一试定生死」
黄仁龙盼学校首重精神健康
谘委会主席黄仁龙期望学校将精神健康放首位,放轻追进度等其他事项,他形容本港教育制度「一个考试定生死」,促反思如何令学童对成功有不同标准,而非单看重学业。
精神健康谘委会昨日举行本届任期最后一次会议,据悉议程涉猎学童自杀问题,副医卫局长李夏茵、教育局及劳福局代表均有出席听取委员意见,官方未有提出新措施或进一步完善应对学童自杀问题的三层应急机制。
14%中学生曾想轻生或行动
未涵近期数据
中大医学院受前食卫局委托,于2019年1月至今年6月30日,招募126间不同地区及办学模式的学校约6000名6至17岁学童及其家长,做单对单临?面谈及问卷调查等,内容涵盖全部逾31种精神疾病。结果显示24.4%学童过去一年出现精神疾病,当中近半数更有多于一种精神疾病(见图)。
近半多于一种精神疾病
中大心理学系教授梁永亮称,学童精神病大多属早期或轻微,较难察觉,父母精神健康、睡眠质素及学业是三大风险因素,及早识别和介入可扭转。他称患有过度活跃或自闭症的学童倾向衍生其他情绪病,原因是他们「知道自己不能专注,读书一定不好,(所以)久不久就会焦虑」。
调查期横跨新冠疫情,研究团队将数据划分3个时段,发现第一至第五波疫情期间,学童精神疾病比例为25.7%,至疫情末期稍回落。调查亦发现,28.2%华裔家长没正视子女精神健康问题,非华裔家长更达80.1%;能识别问题的家长中,40.1%华裔家长会求助,非华裔求助率仅8.9%。
谘委会主席黄仁龙说,是次调查未涵盖开学之后,但他近日与不同校长沟通,发现学校努力追赶复常步伐和进度,学生却不能适应,「可能(学生)原本已有好多问题,加上疫情将问题积压,现在复课时有挑战、有适应期,适应不到的时候,加上家庭、经济各方面问题,一时间想不通(而轻生)」。
学者倡增家庭支援青年服务
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名誉临?教授熊思方认为,社会不应只聚焦学童自杀,政府须在底层多做工夫,包括教育、家庭支援及青少年服务等,并要克服学童求助障碍。他引述以往研究称,过半精神病患者早于14岁前已现徵状,另八成有焦虑或抑郁症病史的成人于20岁前已有病徵。
中大医学院精神科学系教授陈秀雯说,不论教育制度如何,精神健康是不可避免的公共卫生问题,社会包括家长须去除对精神病的标签,在家庭和学校入手建立学童健康心理。
梁永亮补充,20至30年前社会对过度活跃或自闭症的标签严重,经多年努力,家长接受程度、学校支援及政府资源方面均有明显改善,相信将来对其他精神病亦可改变。
■明报报料热线: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