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氢」料掀新一轮「淘氢热」

发布 : 2024-4-0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氢气是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气体,早在太空探索年代,它被认为有潜力成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之一。不过,以往科学家和能源业者普遍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的氢气极少,氢气的生产方式,主要离不开将煤气化、用水蒸汽将天然气转化,或将水电解等3种方式。然而,近年愈来愈多研究显示,在地表之下自然存在氢气,称为「地质氢」或「天然氢」。而且,其浓度和蕴藏量看来不太低,估计其开采成本相当有竞争力。地质学家预料,「地质氢」将会在主要经济体当中掀起新一轮的「淘氢热」!

「地质氢」或有多个成因

所谓「地质氢」,是指在地球表面下以自然形式发现的氢气。地质学家发现,有多达数十种自然过程可以产生氢气,但究竟当中那些机制能够产生大量氢气,暂时仍未能完全肯定。

关于「地质氢」的形成,现时有很多种解释,大致可以分为「深层释放」、「地质化学生成」、「生物生成」三大类。「深层释放」类理论认为,地球的地核和地幔中本来就存在极丰富的氢,随著地质运动而逐渐释放到地表。而「地质化学生成」和「生物生成」类理论认为,岩石破裂产气、岩石和流体的氧化作用、水的裂解、有机生物和非生物分解等地下化学反应,都可能产生氢气。

其中一个可能性甚高的成因是,地下水和「橄榄石」(一种呈绿色的镁铁矽酸盐)等富含铁的矿物在高温下发生反应,令水被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当中,氧气与矿物中的铁结合,而氢气则逃逸到周围的岩石层之间,或者被吸附在岩石内。

虽然世界各国对于「地质氢」的勘探调查仍处起步阶段,但从近年勘探结果看来,「地质氢」看来具有一定的开采潜力。据媒体报道,至今,全世界已经有30多个国家发现了逸出的「地质氢」浓度超过10%的案例,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马里、阿曼、俄罗斯、巴西等。

乐观估计每公斤生产成本低于1美元

在马里、阿曼、美国,更有从地下泄漏的气体中检测到浓度高达90%以上的氢气的案例。其中,在非洲马里南部陶德尼巨型盆地布尔克布古(Bourakebougou),当地人利用地下泄漏出来的氢气来发电已有一段时间。法国亦在2023年,在洛林矿盆地发现了高浓度的「地质氢」,储量可能达到4600万吨。

在中国内地的柴达木盆地、松辽盆地、云南、山西、渤海湾盆地等地区据报都发现了「地质氢」,但浓度和蕴藏量未明。

有不少科学家和能源业者乐观估计,若大量开采的话,「地质氢」的每公斤生产成本将会低于1美元。所以,「地质氢」又被称为「白氢」或「金氢」。

相比之下,现时以化石燃料来生产氢气,每公斤成本要0.5至1.7美元,而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若使用可再生能源来将水电解以生产氢气(现时最环保的制氢方法,称为「绿氢」),每公斤成本达3至8美元,通常约为6美元。

根据2020年的一篇学术研究文献统计,截至该年,估计全球已发现的「地质氢」每年逸出量为1500万至3100万吨。而美国地质调查局近年估计,地球地表下可能蕴藏著超过5万亿吨的「地质氢」。虽然当中大部分都可能难以开采,但只要开采到其中的小部分,就足以为能源产业带来重大改变。

美国能源部高级研究计划局能源科主任Wicks去年接受《Forbes》访问时表示,从全球来看,「地质氢」的蕴藏量可能是天文数字,这个推测是基于产生氢气所需的地质条件很普遍而得出的。他又称:「潜在的储藏量是150万亿吨,而10亿吨就可以为美国提供一年电力。」

有研究机构指出,现时还未有真正商业化的「地质氢」开采项目,但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西班牙等西方国家在「地质氢」的开采规划方面处于领先水平。

在西方国家,除了传统石油巨擘对于「地质氢」虎视眈眈之外,还有一批初创企业,也开始或准备加入勘探行列,包括Koloma、Gold Hydrogen、HyTerra、Natural Hydrogen Energy、Helios Aragon等。其中Koloma吸引到微软创办人Bill Gates的突破能源基金会及其他机构合共投资9100万美元。

西方国家开采规划处领先水平

有研究机构估计,随著勘测和开采技术进步,「地质氢」未来可能成为主要能源形式之一,甚至代替天然气;预计到2035年,全球「地质氢」产业价值将会达到约800亿美元。不过,也有一些地质学家指出,很多估计都可能太过乐观。例如「地质氢」的蕴藏量可能非常分散,令到其开采无法符合成本效益。此外,「地质氢」依状态不同,可以分为游离态、包裹体、溶解氢三类。

其中,游离态大多为气态的「地质氢」,一般分布在浅层地表中;包裹体指包裹或吸附在岩石内的氢,大多分布在压力较高的深层地质中;溶解氢指溶解在水中的氢气,大多存在于氢矿周围的地下水。现时各国勘探的,主要只是游离态的「地质氢」。

更重要的是,在「地质氢」开采过程中,一定会有不少氢气会泄漏到大气层中。而氢气在100年间的温室效应,大约相当于二氧化碳的1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