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热搜:湾区科研创新力弱 港人才金融助力 穗湾区研究院何冬妮:可发挥大学优势 降科企上市门槛(图)

发布 : 2025-1-0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今年将发表最新研究《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全球四大湾区比较》,图为执行院长何冬妮上月初在广州论坛简报研究内容。(受访者提供)


【明报专讯】踏入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如何能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执行院长何冬妮接受本报专访称,最大挑战是原始创新能力亟待提升,需要从全球吸引顶尖人才,而香港有较自由的学术环境可作为人才的「落脚点」,高度开放的金融市场亦可为创新提供更多支撑,并与作为珠三角优势的应用技术产业结合。

明报记者 林迎

湾区经济需科研应用金融「三驾马车」

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今年将发表最新研究《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全球四大湾区比较》,「地域嵌入型经济平台」是该院理事长郑永年提出的概念,意指生产力发屾x??需的资源要素(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嵌入」特徵,即「来了不想走,走也走不了」,因为只有留在当地才能有发展,故此稳定和持续,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较小。研究指出,要实现「嵌入」,需要基础科研、应用技术及金融支持「三驾马车」,而开放的科教系统、企业机构系统和金融系统则是驱动「三驾马车」的「?x??」。

只强于技术应用 世界四大湾区中较被动

何冬妮表示,世界四大湾区各有所长,纽约湾区和三藩市湾区强项在于基础研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及科技金融,占据「微笑曲线」两端价值高点,东京湾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则强于应用技术转化。她比喻,基础研究好比「从0到1」,应用转化就是「从1到100」,虽然大湾区实现「从1到100」的能力强,但始终要别人先创造「从0到1」,比较被动。

她认为大湾区要从被动转为主动,提升创新能力,人才是核心关键。她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到「在技术移民等方面先行先试,开展外籍创新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此后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亦有文件提及,但皆「只闻楼梯响」。该院早前已建议实施全球科技「人才卡」制度,让相关人才可循专门的科技创新创业类签证通行,并配以社保、永久居留许可等政策。

倡借助港学术地位 吸全球「尖子」

她也建议借助香港的学术地位,招揽全球顶尖科学家投身基础研究,「香港有5间大学位列全球百强,有很大潜力成为人才的『落脚点』」。在应用转化方面,何冬妮称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泽湘团队非常闻名,曾孵化大疆无人机等一批「独角兽」企业,「但只有他(李泽湘)一个还不够,还要有更多这样的技术转化『中间人』」。

「如果企业想做技术突破,没有钱也不行。」何冬妮提到,疫情之后大湾区风投、创抾x??力减弱,主要原因是美资因惧怕制裁而撤出,而内地基金对基础研究的投资意识未成熟,缺乏相关创投人才,也导致大湾区基础研究能力偏弱。另一方面,香港虽是国际金融中心,但尚未足以转化支撑大湾区科创发展,尤其在内地资本市场未完全开放之下,香港应发挥更大作用,例如香港允许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类似方面是否可以尝试做多些,例如纳入其他类型的科创企业?」

除了善用香港资本市场,研究院也建议打造大湾区「超级淡马锡」,整合粤港澳三地政府的创科资金,包括设立三地财政共同出资的专项基金,以促进科创投资的分工协作,避免重复投资及恶性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