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报专讯】本报记者从「医家有药」网购两款?x??药,获自称医生者提供「文字诊断」。律师兼香港病人政策连线主席林志釉质疑问诊过程「求其」,称只要顾客答中问题便可取得药物,形同滥发,涉事医生有可能涉嫌专业失德。立?x??医疗卫生界议员林哲玄质疑该平台侧重??u介卖药,违背医生治病理念,做法危险。
《香港注册医生专业守则》列明,医生须经过适当诊断并在适当情?才可?x??药物(见表)。医委会2019年12月发出《远程医疗实务道德规范指引》,为让医生提供远程医疗时不会违反专业守则,提到医生须充分了解病人状?等才可透过电子方式?x??药物。
林质疑没确认身分病徵禁忌症
被问何等情?才合适远程医疗,林哲玄说诊断首要确认病人身分及有充足方法达至临?判断,例如病人抽血检查后由医生「读报告」,只要确保病人能接收资讯,便未必需面对面或视像诊症;若须诊断病人表徵如体型、皮肤情?,便至少须视像诊症,检查心肺功能、量血氧和血压则应面对面。
林哲玄说诊断是否充足并非「医生话晒事」,医委会会按业内水平判断医生有否负上「duty of care(谨慎责任)」,形容「医家有药」向记者提供的文字诊断是「有限度」,对该做?x??极大保留,「我觉得是危险的」。他说平台没确认病人身分和查询病徵,而?x??抗生素须诊断病人受细菌感染,「是什么细菌?感染哪个部位?需要问清楚徵状才能判断」,质疑诊断马虎,又称平台无查询病人有否肾病和胃病等禁忌症,涉构成疏忽。
林志釉:?x??药沦为柜?药 把关失效
林志釉称多数安眠药为?x??药,须由医生指导使用,认为网购有很大风险,忧虑不明来历药物,药性更难评估。他质疑该平台打算出售?x??药后才安排自称医生提供「诊断」,过程无问徵状、病史、吸烟饮酒习惯、发烧度数和日数等,亦无要求提供身分证明文件,称不上正式诊断,不足以判断顾客是否适合和需要服药,过程儿戏、离谱。他认为涉事医生有可能违反专业守则;若?x??由平台冒认医生发出,则可能构成虚假文书等刑事罪行。
林志釉质疑该平台以免诊金吸引市民不求医,将?x??药沦为一般伤风感冒等柜?药物,令医生专业把关失效,造成严重药物安全隐患,容易令这些药流出市面,市民误服可致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