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共治医生增幅远逊市民 15%停收症 部分设限额惹投诉久候 医卫局:九成登记两月可诊(组图)
发布 : 2025-3-23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


「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吸引11万人参加,至今619名医生参加,本报统计发现,约一成半即90名医生已暂停接收新症,当中中西区四分之一停收。(计划网站截图)


【明报专讯】「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导计划」??u出近一年半,暂11万人参加,较2023年底启动后一季的人数增近3倍(图2),同期参与医生则增约三成至619人。本报统计发现,近一成半即90名医生停收新症。有市民昨透过电台向基层医疗健康专员彭飞舟投诉,去年登记至今仍未见医生,因医生就计划设限额。彭承认目前医生、诊所数量对计划安排有影响,促私家医生对病人一视同仁。医卫局确认90名医生停收症,但称九成参加者由登记至首次见医生时间保持在约两个月。有基层医疗委员会委员认为,参加医生数量追不上计划需求,吁政府考虑增加医生参与诱因。
明报记者 杨晨 方宁
参加市民?3倍 医生增三成
家住天水围的梁太昨致电电台投诉,去年已参加计划,但住址附近的医生不设预约,且诊所派给参与者的诊症名额有限,即使她早上8点半到诊所排队亦未轮候到,更有当区其他医生告知不设预约或已满筹。家住沙田的李先生亦致电投诉,轮候两三个月后才首次面见医生,到诊所后「排队排到去升降机后」,质疑计划扩至涵盖测血脂会令轮候时间进一步增加。另有市民亦向本报投诉需轮候5个月才见到医生(见另稿)。
共619医 大埔三成停收最多
慢病共治计划网站的家庭医生表列显示,目前全港共619名家庭医生参加,部分注明暂停收新症,本报统计各区暂收新症的医生数量及占比(图1),发现大埔区最严峻,近三成医生已停收新症,而中西区、黄大仙、离岛亦有逾两成医生停收新病人。
有因工作量诊所运作需停
医卫局回应确认有90名医生停收症,称当中有医生称因应工作量及诊所运作需暂停接收新症,但有停收新症医生仍有继续跟进约300名参加者。
该局续称,数据显示九成参加计划市民由登记至首次见医生时间一直保持在约两个月,未因参加人数上升而影响,又说目前有近650名家庭医生申请登记参与计划,619名医生已完成手续正式加入,且每名医生配对的市民亦平稳上升。
六成跟进逾50人 5%零配对
本报获悉,截至去年底,95%参加计划的医生成功配对病人,约60%医生配对逾50名病人,更有一名医生配对了逾2000名病人,但有28名医生(5%)未曾配对病人。
彭飞舟:盼私医一视同仁
彭飞舟回应投诉称,私人诊所各有安排,未必即时能应付新计划,相信诊所听到意见后会跟进。他亦称目前医生、诊所数量对计划安排确实有影响,现时计划未必能「尽善尽美」,但也应长远看待。他又希望私家医生对病人一视同仁,强调会向有关医生反映,看能否给予其帮助或协助调节。
林永和吁增医生参与诱因
倡检讨资助额
有参与计划、本身是基层医疗委员会委员的林永和表示,每日约接收两三个慢病共治新症,同时会处理三四个覆诊病人,但亦有病人需轮候数周,建议政府加强对医生的宣传及解说,吸?x??多医生参加。他称,确实个别医生因工作量等原因停收新症,但他们仍有跟进治疗已确诊高血压或糖尿病者,承认现时医生接收新症幅度放缓,且参加计划的医生数量「有些追不上计划需求」。他认为,政府应及时向医生了解有哪些需求及困难,增加诱因,并适当检讨资助额有否上升空间。
慢病共治参加者会先由地区康健中心/站协助配对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为参加者诊症后,会安排他们接受化验及解释诊断结果。在此筛查阶段,政府会承担全数化验费和资助196元诊症费,参加者须支付120元指定共付额。若参加者诊断为血糖偏高,或已患糖尿病或高血压,会获政府资助于限制次数下由其选定的家庭医生长期跟进。
■明报报料热线:inews@mingpao.com / 9181 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