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厂崛起 新药量超欧赶美(图)

发布 : 2025-7-2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关注


明声网温哥华 微信公众号

图为去年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首批发货仪式。去年世界肺癌大会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接受依沃西单抗治疗患者无恶化存活期11.1个月,表现优于德国默克集团Keytruda的5.8个月。


DeepSeek创办人梁文锋曾称,过去数十年中国多模仿别人科技,少参与创新,希望中国走出困局,同样情?亦在中国药业出现。过往多靠仿制药起家的中国药厂,近年在生物科技舞台上大放异彩,研发新药数量、质素正追上一线国家,渐获欧美当局认同药物成效,令中国生物科技界被形容为「DeepSeek时刻」。有分析指出,中国生物科技界突然冒起,与环境有关,如国策、中国病人群体大等,但亦忧虑美国或因政治风险,打压中国药业成长。明报记者 郑智文

综合报道:彭博、《时代周刊》、华尔街见闻

昔日中国制药物有不少廉价仿制品,部分药物亦品质不佳,最近表现却叫全球药业刮目相看,渐乖炝物监管机构及西方龙头药厂认可。彭博评论,中资药厂正告别昔日「仿制」的日子,开始挑战西方国家在药物创新的主导地位,为生物科技界带来结构性变革。去年中国进入研发阶段的抗癌、减肥等新药数量,激增至逾1250种,远超欧盟,并接近美国的约1440种。

中国去年研发阶段新药激增至逾1250种

回顾10年前,中国在全球创新药物研发管线中有160种化合物,占比不足6%,落后于日本及英国。然而2015年起,中国全面改革药品监管体系,简化审查流程,做好数据品质标准,并提高透明度。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计划为生物科技界带来资金。彭博认为,上述因素均吸引海外负笈及培训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回流,带领中国生物科技业创高峰。

研究成本低易招揽病人临?试验等成优势

药厂解决方案公司Norstella思考领袖副总裁Daniel Chancellor指出,现时中国不仅与美国几乎齐头,成长趋势亦快,中国新药上市数目有机会未来数年内超越美国。

为医保公司的中国战略提供谘询服务逾20年的谘询公司LEK上海分部执行合伙人陈玮称,现在中国研发新药的规模前所未见,产品具吸引力,且发展迅速。

彭博分析,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崛起,有赖研究成本较低、速度较高,又有庞大病人群体作研究,加上医疗网络集中,为中国药厂抬头创造环境。由此中国医生可更快地招募临?试验参与者,所需时间较短,例如癌症和痴肥药物的早期试验中,中国医生招揽病人的时间仅是美国一半。据GlobalData数据,自2021年起,中国已成为临?研究的首选地点,开始了全球最多的新试验。

2021年起成临?研究首选地

回顾5年前,生产最多创新药物的五十大企业中,只有5家中资企业;然而到2020至2024年间,则升至20家为中资企业。英国医保顾问公司Treehill Partners创办人Ali Pashazadeh指出,中国在生物科技有高质素创新已不算新闻,并将成常态。

中国生物科技在数目上令人眼前一亮,连质素亦有显著进步,逐渐登上国际舞台,与龙头药厂比并或合作。去年世界肺癌大会上,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康方生物(9926)的依沃西单抗与德国默克集团的Keytruda对比,接受依沃西单抗治疗的患者无恶化存活期为11.1个月,采用Keytruda的患者,无恶化存活期为5.8个月,成绩以依沃西单抗较优异。

康方生物治肺癌药 效果胜德国默克

今年5月,三生制药(1530)与辉瑞(美:PFE)达成授权协议,将其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抗药物SSGJ-707中国内地以外的全球开发、生产、商业化权益,独家授予辉瑞,预付金额高达12.5亿美元,创中国创新药物预付金额纪录。此外,传奇生物(美:LEGN)开发的细胞疗法,亦被指有潜力对治血癌,并伙强生(Johnson & Johnson)(美:JNJ)推广疗法,曾获快速审查资格,并获认定为胜过一种美国疗法。

彭博称,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欧洲药品管理局等全球最严格的监管机构,亦日益认同中国药品前景辽阔,认为可投入更多资源以加快审查中国研究,并予以优先审查、突破性疗法认定、快速通道资格等便利措施。彭博数据显示,截至去年,中国获得这类快速审查方面略为领先于欧盟,若计及欧盟生产近年大迂唪迎的减重药Wegovy,更象徵中国有显著优势。

中国创新药物崛起,却可能掀起新一条地缘政治战线。《时代周刊》指出,数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重金投资在国内生物科技业,美国正急速失去阵地予中国,从关键医学到防卫技术等范畴不等。美国国会有委员会警告,美国快在另一个对国安关键的行业,失去领导地位。

智库保卫民主基金会分析师Jack Burnham称,生物科技是中美科技竞争其中一个冲突前线,除生物科技的经济影响及军事潜力外,一旦美国人依赖中国药物,中国创新疗法可能被用作政治工具。因此,彭博认为美国政府有意阻止中国生物科技增长,例如限制科学设备出口、妨碍投资等。美国监管机构表明,仅在中国测试的结果,不足以支持批准药物,变相中资生物科技公司若想打入海外市场,须另花心力在全球研究,证明药物对其他人同样有效。

国家新兴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NSCEB)建议,美国在减慢中国进步时,自己生物科技界也要加快发展,但要实行得到,有赖业界与政府切实合作。如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长小罗拔甘乃迪最近就扬言,要加快推动美国生物科技成长。

分析:政局令人才回流 利华药业发展

中美之间的政治风险,一般被视为不利中资企业的因素,但分析师看法未必如此。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组合经理徐力高认为,政局反令更多人才回流到中国,进一步增强国内研发能力。Jefferies亦持乐观态度,该行亚洲医疗保健研究主管崔翠认为,许多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已有美资伙伴,故被视为服务提供者多于产品出口商。该行估计,即使美国提高关税,亦不会妨碍中国生物科技企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