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手撕鬼子 在长达35集的长剧集《抗日奇侠》中,女主角(上图白衣者)以化骨绵掌对付荷枪实弹的日军,男主角(下图)能徒手撕碎日军,成为网民批评「抗日神剧」的「经典」素材。(网上图片)


穿越用手机 短剧《重回1944:我在东北打鬼子》出现「穿越」剧情,身为中国军人的男主角带著现代全套设备重走战争路,更曾拿出有4G信号的手机播放日本投降影片,违背科学常识。图为剧集中日军看著手机上的「美女」。(网上图片)

弹弓打日军 在短剧《剿灭鬼子》里,村民用弹弓将试图进村寻宝的日军击杀在半路。(网上图片)
【明报专讯】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内地抗战题材微短剧涌现,其中有不少情节离奇、不合逻辑的「神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司21日发布「管理提示」指出,为防止涉抗战微短剧出现「低级红高级黑」,要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并批评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抗日题材微短剧创作近期出现如过往长剧般的「神剧」潮,如村民靠弹弓击溃日军,主角以一把大刀斩杀多名持枪日军、被枪击身亡后奇[复活等等(见另稿)。官方所指的「低级红高级黑」,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曾给出定义,「低级红」是指有意无意把党的政策简单化、庸俗化,用看似夸张甚至极端的态度来表达「政治正确」。「高级黑」则或明褒实贬、或指桑骂槐、或指东打西,以精心策划但又不易察觉的方式攻击抹黑。
「管理提示」指出,今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各级政府、媒体、平台、制作机构、社会团体乃至普通大众等都积极利用微短剧,怀著最朴素的情感,加入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推动微短剧成为大众表达家国情怀的重要莴婩,极大丰富了主旋律表达的维度。
然而,近期一些涉及抗战内容的竖屏微短剧出现问题。部分抗战题材微短剧存在极强人设,剧情过于追求所谓戏剧张力等问题,让用户产生「神剧」观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抗战真实历史的消解和虚无,不利于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
「管理提示」要求各级广电管理部门落实监督责任,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把关,避免将现代技术手段和知识技能粗暴嫁接到真实抗战情景,避免主角个人能力超强的「悬浮设定」,避免出现违背军事常识的「奇功」「神技」,摒弃「我方超人化、敌方弱智化」的幼稚化剧情,摒弃将家国叙事矮化为个人复仇的伪主题创作,杜绝缺乏历史逻辑的弘扬民族大义主题的创作模式。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本月初举行发布会,介绍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作品有关情况。广电总局副局长刘建国在会上表示,微短剧与抗战题材红色文化相结合,能用小而美的故事、深沉的情感让厚重的题材作品多元化、年轻化,微短剧的加入会成为抗战题材文艺创作中的一个亮点,他当时还介绍了两部即将播出的抗战题材微短剧。数据显示,目前微短剧的用户群体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已达到6.62亿,网民使用率接近60%。
去年以来,广电总局已多次对微短剧发布管理提示,中老年题材、「霸总」题材均被点名,并要求加强微短剧片名审核,以及要求微短剧要「爽」而有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