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外交」效用成疑

发布 : 2017-7-20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专讯】在西方应对中国人权问题上,其一争议在于所谓「静默外交」(quiet diplomacy)是否有用。这种以低调斡旋为骨干,尝试不令当事国尴尬换取让步。但随著中国国力转强,「静默外交」的成效愈来愈成疑。

挪威被讽「宁要三文鱼不要刘晓波」

德国人权政治学者钦佐巴赫(Katrin Kinzelbach)去年新作The EU's Human Rights Dialogue with China: Quiet Diplomacy and its Limits(欧盟与中国的人权对话:静默外交及其限制),探讨「欧盟-中国人权对话」自1995年设立起到2010年的变迁和成效。该对话被视为欧洲在中国人权问题上由正面冲突转变成闭门保密谈判的关键节点,但钦佐巴赫在书中批评,这对话反而「为少数中国官员提供强化训练的机会,如何应对——以及有效反对——人权相关的询问、批评和建议 」。她还质疑,欧盟自身机制复杂,难以形成一致立场,又长期低估北京在对话中的不守诚信、高估取得进展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中国近年也开始尝试以经济报复反击人权批评,挪威就是重要例子。刘晓波获奖后北京迁怒奥斯陆,双边贸易协议受挫,到新首相索尔贝格上台后不时对华让步,包括2014年拒按惯例派政府高层会见另一不受中方欢迎的和平奖得主达赖喇嘛,至去年北京终首肯破冰,却惹来放弃原则的批评——索氏在刘晓波病危时亦几乎不置一词,惹来舆论讽刺「宁拣三文鱼销售(往中国)不要刘晓波」。

中国国力转强 边缘化人权议题

浸大政治学者高敬文向本报称,挪威其实抵御中国压力一段时间,但国力难以跟中国周旋最后才妥协。他认为,中国如今愈来愈不容忍外界的人权施压,除了美国,大部份国家都难以承担跟达赖会面或批评北京侵犯人权的风险。欧盟本来有条件发声,但欧盟太弱也不够团结。不过他认为,北京面对外界就其对待刘晓波方式的批评声音,基本上只是冷待或否认有做错,又以审查手段阻止民众认识刘晓波想法和处境。他相信,中国面对西方的战略是致力将人权议题边缘化,尽可能专注于经济、政治以至是安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