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炮弹今银弹 陆改以商促统(组图)

发布 : 2019-10-05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进入平潭,「两岸一家亲」的标语随处可见。位于实验区管委会的台胞台企服务中心外也矗立同类宣传牌。(刘晓宇摄)



国共内战结束后,两军在福建沿海还曾交战多次。其中最著名的是1958年的金门炮战。图为当年的解放军炮兵阵地向金门发炮。(网上图片)


1949年秋,国共内战大势已定。两军在福建沿海多次交战,解放军首次海战,击退驻守平潭岛上的万馀名国军,两岸在这一年以台湾海峡为界分治。1996年,被北京视为「台独直选」的台湾总统首次直选刺激两岸爆发第3次台海危机。当年3月,解放军在可遥望马祖的平潭实弹演习一星期,当地人至今记忆犹新。对于时年7岁的廖勇,当年震耳的炮火声和漫天炮弹让他觉得十分刺激。密布的战云最终散去,村民则获得未及清理的演习「纪念品」——弹壳,「大家到处去捡,铜的,也不怕死」,廖勇说。20年后,对岸同龄的台湾人李振瑄踏上这片土地。

2008年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回暖。伴随中共对台政策的转向,平潭这个交通不便、发展滞缓的小渔村由「海防前线」变为「交流前线」。2009年,大陆以打造「两岸共同家园」为目标,设立平潭综合试验区,打出「一天(投资)一个亿」的旗号投资当地建设,试验区推出减税、免租、补贴等政策,吸引台人投资定居。

进入平潭,「两岸一家亲」标语随处可见,填海新区如雨后春笋,楼价较10年前翻了近5倍。2011年,台中直航平潭的「海峡号」首航,被称为「京台高铁前期工程」的平潭海峡公路铁路大桥也在今年9月底合龙。

祖籍平潭的李登瑞1949年去台湾,1987年开放探亲后回乡,1994年在当地成立康德房地产公司,是平潭首家台资企业。如今当地有939家台企注册。2016年,硕士毕业的李振瑄从美国来到平潭,帮忙打点爷爷留下的家族生意。

两岸关系的变化和经济实力的逆转,也影响著两地人的生意模式。「七八十年代没有小三通,两边的人就开船到海中间做生意,那时候人们喜欢买台湾生产的布之类的日用品。九十年代,很多大陆人从这边偷渡到台湾打工。」常和台商打交道的平潭人王金木回忆,「这几十年,台商到大陆做生意,姿态上有一些变化」。

硬件配套不足 有台商叹政策「空头支票」

3年后,李振瑄已习惯微信和支付宝,常用出行App也变成「携程」、「去哪儿」,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么好的创业条件。相较于发展较早、被称作「台商大本营」的江苏昆山,平潭的硬件并不突出。产业基础薄弱、市场不成熟、物流不便、民工荒问题困扰著初到当地的台商。

政策是一剂猛药。国台办去年公布「惠台31条」,试点城市获准再推出各自的实践方案。「平潭现在的政策可以说是全国最优」,平潭海峡青年创业协会秘书长洪斌评价,当地政府官员亦多抱持这个说法。有台商坦言,平潭的台企中不乏利用政策优势在当地注册「空心企业」的,成功者有赖于对市场的把握,及与政府交往的智慧。

有人乘风而来,有人败兴而归。两岸相隔的不止一道海峡,还有历史留下的断层。有台湾朋友亦曾问李振瑄:「大陆的厕所是不是没有门?」他觉得无奈,但亦体会到当地城市规划和人文素养与台湾还有差距。有撤资台商认为,政策多为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而在洪斌眼里,台湾青年缺乏「狼性」,「没有创业精神」。

台湾陆委会发言人邱垂正在金门大学任副教授时,曾以平潭为例,研究大陆对台的战略与政策。在他2015年出版的相关著作中,曾指试验区是「具有高度政治性的战略意图」。书中亦引述大陆海协会前副会长刘震涛的观点,认为平潭更像是「两岸人民融合的一种尝试」。根据试验区管委会统计,目前在总人口40多万的平潭,创业就业的台湾人仅1012人,与2016年时数据大致持平,再往前推10年,人数不足20。

李振瑄见到不少台湾人来了又去,对于他自己,他看好大陆的市场和潜力,想到一线城市的大企业磨练,但父辈的寄托让他必须留下。而在上海跑了多年货运的平潭人廖勇也决定回来,当起网约车平台「滴滴出行」司机,做游客生意,「很多在外面打拼的年轻人都回家了」,廖勇说:「这几年基建起得很快,哪天统一了,高铁会通到台湾去。」

明报记者 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