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才通民心 带路筑人文桥
发布 : 2023-9-25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带路十年系列三之三】
相较经济政治合作的复杂艰辛,将「一带一路」打造为人文交流桥梁这一战略目的,成果较显著,而对沿线国家科研、教育机构和留学生交流的吸引力,则与国家软实力直接挂?。本报记者近日访问通过「一带一路」桥梁来华求学的留学生,他们称学到知识,中国也输出好感打通民心。明报记者 王佩凡
约到何墨(Himel)时,他已连续工作很多天。今年是何墨从孟加拉国来到中国留学的第六个年头,他从本科读起,现于江苏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2016年7月,中国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强调「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育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连结、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提出中国与沿线各国携手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的全方位合作建议。
次年,何墨获奖学金来华求学,他称因为有奖学金,每年在中国的花销只需4万至5万元人民币(下同)。何墨说现就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留学生中,有近30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的很多朋友也拿到了这笔奖学金。
丝路奖学金 免学费宿费供3500元补贴
相关奖学金是教育部2017年设立的「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营运的「留学中国」官网显示,奖学金「全奖」(全额奖学金)除了免学费并提供免费宿舍外,还提供生活费,包括本科生每月2500元、博士生和高级进修生每月3500元补助,另有每年800元的综合医疗保险。
这些资助对于「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各国难保障教育科研经费投入。以孟加拉为例,根据孟加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GC)年度报告,2019年全国共125所公立和私立大学在研究活动上的总支出约1800万美元,仅占大学总支出的1%。
中式教育渐迂唪迎 国际生签证易获
何墨说,近些年从孟加拉来华留学的学生愈来愈多,「中国为留学生提供的设施很棒」。他称赞道,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世界上愈来愈迂唪迎,无论是奖学金还是住宿、安全,签证要求对国际学生来说也要容易得多,「这鼓励了更多留学生来到中国」。
来华留学生 带路沿线国占逾半
教育部数据显示,在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学生来华留学,其中「一带一路」沿线64国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占总人数的52.95%。非洲学生增幅方面,2018年与2010年相比增长近5倍。虽然新冠疫情3年的教育交流发展严重受阻,教育部也未公布近年留学生数据,不过教育交流仍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占据重要位置。
和何墨同校的本科留学生奇力,就在中国疫情封控期间,从萨摩亚来华留学,他选择水文与环境专业,希望毕业回国后,「用从中国学到的知识,从事水文环境相关专业的工作」。萨摩亚是南太平洋岛国,面积不足3000平方公里,人口20.5万人。
奇力也是通过「一带一路」提供的政府奖学金来中国学习,他表示,相关项目每年在萨摩亚通过考试和面试选拔学生,与他同批获资助的有20人。获奖学金的学生需要先在语言学校学习一年汉语,中文成绩及格后才能申请学校。奇力已在南京生活了两年,「和中国人一样骑上了电动自行车」,融入了中国生活。
对于学习中文过程,何墨亦深有感触。他说:「因为语言不通,最初沟通很困难。但沉浸在中文学习中,我的人生发生了惊人的转变。我发现自己被热心的中国朋友和陌生人包围,他们耐心地帮我克服了语言障碍。」
「帕德玛大桥和达卡高架公路等(「一带一路」合作)大型项目改变了我们的国家,改善互联互通,促进经济增长。」何墨说,「我对世界有?根深柢固的好奇心,喜欢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虽然我的许多朋友选择了西方国家,但我的心却把我带到中国。」因为喜欢中国,何墨已把南京当成了他的「第二个家」。想到博士毕业后的出路,他说:「毕业后,如果我有机会在这里工作,我一定会抓住这个机会,多积累工作经验,希望有天回国可以用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