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升学续停摆 陆生学者冀重�ㄔ甈y(组图)

发布 : 2024-2-19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中国的学生,未来有可能成为决策者。如果不跟他们交流、不让他们多理解台湾,做出来的政策怎么会彼此了解?人都是见面三分情,接触之后才会知道里面更多的原委,相处起来、做起决策来才不会有误会,我觉得这很重要。



「末代陆生」Leo站在高雄的街头(刘晓宇摄)





农历新年假期结束,在海峡西岸,却有大陆高校学生因本该开�ㄙ沪u台交换生活泡汤而倍感失望。台湾前总统马英九时代开启的大陆赴台升学政策,2020年被陆方叫停至今未有恢复[象,短期交换(台称研修)亦随著两岸关系的急冻蒙上阴影。也许未来不会再有《我的青春,在台湾》,但学生和学者仍期盼著教育上的交流。有赶上升学末班车的陆生说「台湾给了我自信」,也有经历过高校交流蜜月期的台湾教授呼吁,让大陆未来的决策者们到对岸、了解对岸,两岸才有可能互相理解。明报记者 刘晓宇

在台湾南部高雄的国立中山大学,刚在广州和家人过完年的Leo,回到依山傍海的实验室继续博士生涯。中山大学侨外组的组长李明轩,也从台南家乡回到学校,准备新学期课程之馀,她亦期待重�ㄔ瘣垂寣A新学期会有多少陆生到来。

2020年4月,大陆教育部发布消息,「综合考虑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及两岸关系形势,决定暂停2020年大陆各地各学历层级毕业生赴台升读工作;对已在岛内高校就读并愿继续在台升读的陆生,可依自愿原则在岛内继续升读」。自2022年开始担任中山大学国际事务处侨外组组长的政治经济系教授李明轩,上任之际已是两岸交换项目停摆、学位生「去库存」的时代。

大选疫情交换归零 李明轩:政策封锁即降

一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李明轩和本报记者相约在学校广场前的草坪。她带来一份刚整理好的数据资料,展示近年在校陆生的数量变化。2018年春季学期,校内有66个大陆学位生,秋季学期有63个。2019年春季增加到82个,「我们都在想会不会隔年就要破100了」。没想到2020年先是大选后两岸关系急冻,紧接著新冠疫情爆发,台湾开始限制陆生来台,2020年至2022年春交换生归零,直到22年下半年才恢复至1人,次年增至39人;学位生则在大陆叫停后一直处于递减状态。

「你可以看到这个数字其实完全受到政策影响。政策鼓励就有好多人来,政策一封锁,它就下降。」李明轩总结。目前全台共有4651名陆生(见图),其中包括2523名交换生及2128名学位生,2021年来台交换生数量为0,新入学学位生则在2020年后数量急减,全是在台高校继续升读硕士或博士学位的陆生。

上月台湾大选投票日前两天,Leo刚送别相处了一学期的交换生朋友,就听说新学期有些学校临时取消了交换。原本将踏上这片土地的年轻面孔,又少了一些。

末代陆生感台予自信 家人满意离家近压力小

2019年,Leo通过学校「2+2合作计划」从广州赴台升学,次年学校便停止了这项合作,他也成为最后一批赴台学生。家人最希望他到台湾,觉得这里的距离刚刚好,「有事可以随时回来」。社会竞争压力较小,令台湾学生对待课业态度轻松;Leo在台学业顺利,即使在大陆时念大专,到台湾的学校,他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本科毕业成功申请进入心仪的中山大学修读硕士,再跟著导师升博。「是台湾给了我自信」,5年时光过去,原本在家习惯说广东话的他,国语已带著一口台湾腔。

「其实我一直蛮喜欢接触陆生。」李明轩称2011年开放陆生来台升学,她的课堂上也开始出现陆生身影。「每一堂大概都有三四个,我会特别找他们吃饭、聊一聊。」李明轩关心他们在台生活、为什么想到台湾。她和接触过的陆生一直保持融洽关系,有些人回去后要申请国外学校,还会来找她写推荐函。那时她发现,选择来台湾升学,「在那个阶段的政治气氛下(大陆政府鼓励),好像对那些学生来说,是很正确的一个选择」。

李明轩忧政治气氛变 留台经历成陆生「伤害」

在李明轩眼里,这些在20岁的时候选择赴台湾的学生,本身就「有一些叛逆」。他们期待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会去看政论节目、看反对党(活动)。她所在的社会科学院,有的学生喜欢选「特别绿」的课,「比如一些比较主张台湾独立的老师的课」。她又自问:「可是如果一旦政治气氛不对,他们曾经来过台湾的这件事情,不知道在他们人生的某一个时点上,会不会变成是一种伤害?」

Leo:台学术仍胜一筹 学历获大陆认可

就读工科的Leo想法则相对简单,好好读书,毕业后回到广州,找一份外企工作。同门师兄去年回到浙江后,找到了22万人民币年薪的国企工作,令他感到台湾的学历还是受大陆认可。尽管在台湾念书,学生间没有很「卷」(竞争激烈)的氛围,对比两岸学术实力,Leo认为台湾仍胜一筹,一方面在于学科发展得早,导师多数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对学生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能够给到帮助。

疫后文教交流化明为暗 台高校对陆资源减

过去20年,两岸文教交流曾遍地开花,连邀请社科院的访团「都是很普遍的事」,现在只能化明为暗。李明轩解释所谓「化明为暗」,比如相熟的朋友邀请对方来台湾玩几天,「顺便来给学生一个talk」;或是海外的两岸学者交流。这样的交流虽然存续,对学术研究影响不可谓不大。高雄中山大学以前和厦门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每年轮流做东,教师带队到主办学校,展开3天的讨论交流。「这件事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先暂缓了,疫情以后就全停了」,如今恢复无望。除了大环境的变化,校内行政团队走向也是两岸关系缩影,近年校方对陆资源分配较少,校长曾说「宁可花钱送学生出去(海外)」。

李明轩透露,台湾海基会曾和各个大学沟通,希望高教界继续鼓励陆生来,而高教界「其实也是主张交流可以再多一点」。她续说,台湾老一辈很多是从大陆来,就会觉得对岸是故乡、两岸是血肉,现在两岸年轻人没有接触,一边不理解对方为什么搞独立,一边也有很多基于网络、媒体造成的刻板印象,中小学难有系统交流,所以一定是高校的学生来,最能够好好接触。「在一些理论里,人民跟政府是两件事,爱国不是就一定要爱政府。尤其是中国的学生,未来有可能成为决策者。如果不跟他们交流、不让他们多理解台湾,做出来的政策怎么会彼此了解?人都是见面三分情,接触之后才会知道里面更多的原委,相处起来、做起决策来才不会有误会,我觉得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