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安乐影片提供)
【明报专讯】今时今日,说起「灾难」,大家会想起什么?公关灾难,言行失德,祸害也许相对个人;文化沦丧,经济衰落,影响可能因人而异。百年一遇的天灾,现在又彷佛时时听到,虽总是突如其来,也不再是偶现乍遇。灾难,总是这么远,那么近,既个人,又公共;我们恐惧其来临,又不得不习惯共存。
更贴近生活 真实可感的恐惧
在《明日之后》(2004)天灾的之后,《明日战记》(2022)凶兆的明日,观众还有什么灾难未「见识」过?现在拍灾难片,不能再虚谈空泛的概念、假想的未来,必须比任佾x??刻更贴近生活,麻痹的感官、伤疲的思绪才有所反应。
新片《焚城》想像的核辐射灾劫,源起于政策失误和奸商恶行,非常靠近我们的生活,而涉足的电影类型,全都是过往香港电影的成功剧目——消防队员上下一心舍命救灾,是自《十万火急》(1997)至《救火英雄》(2014)拍得很熟练的故事模式;特区政府内部斗嘴争权临危踌躇,则是《寒战》(2012)系列和《赤道》(2015)开启的本地政治惊栗想像。至于核辐射扩散,北区紧急疏散、伤员涌至医院的恐慌情景,无疑取材自20年前SARS至不久前新冠的现实梦魇,而市民互相扶持、群众让路白车的美好景象,则唤起我们对人性光辉的记忆。由光影虚构到?x??真实,《焚城》的成功之处,正是将我们经历过的恐惧和紧张感,撷取投射到大银幕上去。
当然,如果《焚城》只是倚赖呼唤昔日的恐惧,意义就不算太大了。电影的前瞻性,在于提醒我们核污染的威胁,在现代社会永远如影随形。香港人是幸运的,谈到核子危机,既无大型核电厂事故阴霾,像《切尔诺贝尔:伤心的儿童》(Chernobyl,2019)的真实惨剧纪录,或《真.哥斯拉》(Shin Godzilla,2016)隐喻福岛第一核电厂事故的深层意识;也没有核子弹的威胁,像前述《赤道》的核武器在城市中人们你争我夺的情景,毕竟暂只存在于类型片中。
可是核子技术的应用,今天比任佾x??代都要广泛,医疗应用、石油勘探,甚至道路建设,都有用上的机会。随便一查,按维基百科的资料,建设道路时使用的「核水分/密度计用于确定土壤、沥青和混凝土的密度。通常使用铯-137作为辐射源」,原来就跟我们的生活那么接近。《焚城》的英文片名是Cesium Fallout,说的就是这铯-137的泄漏。
反思安逸背后潜伏的危机
根据监制江志强、何韵明的说法,《焚城》主创团队是受到2016年一系列关于「有毒洋垃圾转运」的真实报道启发,才爆发出这个惊栗灾难故事的念头。香港是全球货运的重要枢纽,吞吐量大,自由度高,设施便利,但正因如此,有些发达国家乘机将有毒电子垃圾转运至香港,使香港沦为全球电子垃圾中转站。这些废料包含不少有害物质,其中更有像铯-137这类不易处理的核子废料,随时威胁我们的安全。
电影的危机想像固然有夸张之处,是天灾(台风袭至)、地势(北区民居与各类垃圾场相隔不远)、人祸(奸商暴敛、政策失误)的结合,也是种种无法预料的现场意外的总和。但撇除戏剧效果,确实教人反??o?J??我们坐享全球最安全城市之一的安逸,其实香港的得天独厚,背后仍有相应的灾难可能。
年轻人喜欢看灾难片,贪其刺激,爱其特效,但西方常见的龙卷风和大地震等题材,香港不易发生;丧尸变异之类,又庆幸只存在于幻想。可是假如香港真的发生大灾难(希望不会!),我们该逃往何处去?现实中,应按官方指示到指定公共设施如各区体育馆避难(就像《焚城》中婆婆和孙女的做法),但假如创作电影情节,有没有像防空洞之类的神秘空间,可以发挥成生存大战的舞台?恰巧《焚城》末段出现的地下水池,如没看错,应该就取景自这几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在2021年6月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的「前深水?配水库」,这个有百年历史,神秘而深阔,充满古罗马建筑特色的壮观空间,会否是适当的地方?
这自然是笔者漠视安全和可行性,只求电影的美观性的想法,但也警醒了自己:倘若灾难已来到了我们身边,知识、谨慎、勇气,才是远离焚劫的标准装备。
■陈广隆:中文教师,影评人,「香港粤语片研究会」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成员。著有《谁是金庸小说武功第一人?》
文:陈广隆
图:安乐影片提供
(本网发表的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73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