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权委会倡修例 保护令个案转介高院检视

发布 : 2025-4-21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明报专讯】两岁女童由寄养家庭返回父母家约半年,遭父亲摇晃致死,跌出儿童保护网缝隙。香港儿童权利委员会主席、大律师马亚山向本报表示,案件悲剧源于保护儿童法律不足,问题不在社工或寄养家庭。他建议修例让保护令个案可转介高院处理,由法官强制检视社署就个案提交的「儿童福利计划」,并考虑家庭团聚以外的选择,如领养或长期寄养。

指制度欠司法审查

马亚山表示,儿童保护令个案一般每半年举行个案检讨会议,由社署社工和专业人士讨论儿童福利安排,惟制度欠缺司法审查,加上社工工作量庞大,未必仔细跟进个案。就涉案女童生母曾擅自带被告和女儿见面、违反保护令条款,他说一般应该带上法庭处理,决定生母可否继续探女儿,但社工未必有时间监察,若生母有意隐瞒,社工难以揭发。

少年庭司?x??有限

马提及,民间曾??u动保护儿童法例修订草案,建议任何送入收容所、居于寄养家庭,或接受社署监管超过9个月的儿童,社署须向法庭提交「儿童福利计划」,由法庭以独立角度审视计划。他指出,保护令个案一般由裁判法院少年庭处理,司?x??有限;若法例赋权少年庭转介个案予高院监护法官(wardship judge),法官可运用广泛权力考虑儿童福祉,例如索取心理报告、指示社署委任长期监护人,「基本上可以做任何事」。

称问题不在社工

就本案而言,马亚山称假设个案交由法庭处理,社署须说明母亲照顾女童是合适方案,母亲或要承诺不再接触男友,料可避免之后的悲剧。他强调不想批评任何社工,「他们可运用的资源非常少,法律工具亦有限」,盼当局修改法例填补安全网。

翻查资料,过往多名儿童曾进入儿童保护机制,惟因故遭虐待甚至去世。一名患言语障碍的3岁男童2023年从寄养家庭回家度假,遭生母及其男友连续虐待10多天,包括遭金属尺重击背部,生母和男友被判囚30及36个月。此外,5岁男童杨智维2013年误服冰毒猝死,被死因庭裁定「死于不幸」;事发前社署和警方等召开跨部门会议,一致认为需把杨从家中带走,更考虑申请保护令,惟因宿位短缺,杨最终交由有毒瘾的母亲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