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图鉴:被禁止的阳光──访安妮故居(组图)

发布 : 2025-11-07  来源 : 明报新闻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安妮和家人曾匿藏的房子,现成游客必到的地方「安妮之家」。(图:黄淑娴)



「安妮之家」保留了当年生活的细节,包括图左的安妮日记。(图:黄淑娴)



(图:黄淑娴)



(图四)(网上图片)


【明报专讯】楼梯很窄很高,我一步步从阁楼走下来,因为脚痛,所以特别感受到梯级的高度。我无法忘记从光线暗淡的阁楼,??u门看到室外阳光灿烂的一刻,回到阿姆斯特丹缤纷的现实……如果当刻是1944年8月4日的早上,这丝光线就是安妮.法兰克(Anne Frank)死前看到的最后一道风景。

有个少女,

写下改变世界的日记

很多人跟我说,阿姆斯特丹这城市像一个永恒的派对,或许是,或许不是。这趟旅行参观了阿姆斯特丹的犹太历史博物馆和犹太教堂,好像听到轻快的派对音乐混入沉重的悲歌,节奏打乱了,或许生活本是这样。

荷兰在二战时期是中立国家,但仍无法逃避战火,当地的犹太人更加是纳粹德国的打击目标。1929年出生、1945年过身的年轻犹太少女安妮,成了这城市重要的历史见证。 她的《安妮日记》记下了她们一家为了逃避纳粹德国而躲在阁楼的761天的生活,日记在战后1947年第一次出版,被誉为是「改变世界的10本书」之一。今时今日,安妮和家人匿藏的房子,已成游客必到的地方「安妮之家」(Anne Frank Huis),一票难求。

日记之内,藏?一颗跃动少女心

安妮是个怎样的女孩?我猜想她应该是好动而敏感的。安妮和姊姊玛歌有保母照顾,她曾说玛歌像公主,安妮则爱坐在露台的水坑中,一天要换两次衣服。当安妮一家从德国法兰克福搬到阿姆斯特丹,她爱上了花式溜冰,但不久犹太人被禁止溜冰。安妮不是那种讨人喜欢的小女孩,内心有很多古怪的想法,家人不一定接受。我们在日记中可以看到安妮对玛歌和妈妈的不满,在藏起来的生活中,这个13岁女孩的内心感受,只能向虚构的好朋友吉蒂分享。

我喜欢《安妮日记》诚恳的文字和幽默的语调,道出一个成长中少女的心底话。她对自己身处的社会状?不一定很了解,毕竟她还很年轻,但正是这种介乎懂与不懂、日常与异常之间,让这本少女日记充满生活感。

已逝少女仍然撼动世界

安妮匿藏的地方是其父亲奥图的办公室,没有人知道他们全家躲在阁楼,以为他们已经逃离荷兰。阁楼的入口有个书柜,移开书柜便可以进入这三层的神秘阁楼。安妮一家四口与另外四个犹太人一同躲在这里超过两年,一些非犹太裔朋友不顾生命危险帮助他们,提供日常用品。直至1944年8月4日的早上,书柜突然被移开,他们全被押到不同的集中营,失去联络。最后,安妮一家只有父亲幸存。

现时「安妮之家」保留了当年生活的细节之外,一楼还有一个展览,特别介绍幸存的奥图。展场中有一张奥图的照片特别令人感动,几乎让人看出眼泪。拍照那天是1960年5月3日,照片中奥图独自站在那个熟悉的阁楼,我相信他还能听到家人窃窃私语的声音,但当刻只剩下他一人了。而拍这帧照片的数小时后,这个曾是高度秘密的住所,将开放予公众参观,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当奥图战后回到阿姆斯特丹,他第一次看到安妮的日记,突然明白到女儿的想法,以及他所不知道的一面。他按照安妮的愿望,最后把日记出版,其后被翻译为不同文字版本。事过境迁,奥图终在1980年去世。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看《安妮日记》,甚至会到访这神秘的阁楼?我想是为了记住一段历史,还有安妮那个调皮的笑容。

■黄淑娴

(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香港作家)

文:黄淑娴

图:黄淑娴、网上图片

(本网发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语文同乐 第799期]